35万亿的数字,放在登记表格上没有任何温度,只是一串再普通不过的“零”。但如果换成另一种呈现方式,比如把35万亿用一元硬币堆起来,或许能把半个浦东新区铺个遍。金融行业永远喜欢用“规模”说话,而这组数字背后,说不上有多少人按下了申购键,也说不上有多少账户刚刚清零了前夜的浮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片市场依旧有它自己的节奏感。A股和港股走强,主动权益基金业绩爆发,新发基金日光飞天——这些热闹场景,多少又有点似曾相识。
但跟炒菜一样,同样一把油盐酱醋,配出来的味道却总有变化。值得玩味的是,这一轮行情“盛况”下的温度,远没有想象中那么上头。9·24全民狂欢的声音仿佛还在耳畔,可这次市场的反馈要克制许多,结构性分化也比以往更为锐利。科技、新药、新消费这些高成长板块走在光芒中央,地产、白酒、食品等曾经的“长胜将军”则渐有些局促不安。有人涨得眉飞色舞,有人还能冷静地刷一刷复利计算器,这倒让人想起那些刑案现场:同是一个夜晚,有人守着失落,有人抱着希望,命运的天平总是微微倾斜。
基金圈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以往靠几位明星经理单枪匹马冲锋不一样,如今的资产规模、上市公司数量、投资复杂性都拉高到一个新层级。放在法医行业就好比办案卷宗翻倍,案场却要求你既查指纹又比DNA,从作案手法判断到现场物理分析都要样样精通。老一套“孤胆英雄”模式显然扛不住压力,毕竟光靠天赋与激情,在流水线追击下总有力竭的时候。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聊聊“工业化”浪潮下的中欧基金。工业化这个词,乍听有点反人性——冰冷、流程、刻板。可放到今天的基金业却似乎正好击中要害:如何用流程、分工、团队协作,把个人天赋变为组织能力?又如何让投资逻辑、研究视角,不再只属于某位“大神”,而成为体系沉淀,代代流传?坦白讲,这一题,金融业考了几十年,及格人数并不多。
中欧的“投研体系升级”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工业革命”。在他们最新发布会上,可以分出三根主线: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专业化,是要求每个人“钻深钻透”,仿佛法医检验某一类毒物,一丝不苟,不怕枯燥——只有足够多的“斜杠专家”,才能把行业分的“精”与“深”都吃透。工业化,则像在实验室里设立每一道工序,让好想法能流通、能被验证、能被集体快速采纳和迭代,减少“闭门造车”带来的盲区。五要素模型、共同语言体系、流程节点,这些听上去铁皮卷帘门般无趣的词汇,其实解决的就是人最难驯服的那点“脾气”:把个人的天花板,拉成团队的地板。
再来看“数智化”,也就是把人和机器的力量结合到极致。人工智能翻查数千篇报告的能力,不必抱怨菜汤被泼冷水。机器负责承包大数据和高频筛查,好比法医手里的仪器能把微量物证筛出检验线索;但最终判断和推理,依然是属于人类——冷静分析,谨慎推断,赌上自己的专业荣誉。这一点,中欧可转债用AI大模型优化定价,到底赚了多少钱,账面就写得很清楚——而那些没能人工高效消化的“海量报告”,现实里确实容易变成某些管理人的案头“厚灰尘堆”。
当然,流程怎么优化、团队怎么协作,说到底都绕不开“人”。过去,基金经理各自抱团,自家自扫门前雪;现在,资产组合、策略矩阵、横竖交错,“网状协作”成为标配。整个投研体系,不再是一帮习惯独行的“侦探”,更像是一支分工明确的“刑侦小队”——各自把擅长的做到极致,同时促进信息流动和成果转化。自嘲一句,哪怕天赋异禀如福尔摩斯,单干到第三起案子就该熬夜冒痘,团队协作总比个人英雄主义更耐打。
有意思的是,很多行业“老兵”谈专业化和工业化时,总免不了唏嘘,有时候,几十年钻研一个指标、划分一个分组的寂寞,说白了也只有圈里人自己懂。实操中,一些基金经理还是会季末抱怨“绩效PK如刀山”,但话说回来,能靠体系把能力传承和升级,至少不用担心半夜突然换人,第二天连哪家上市公司都没认全。这种“可持续输出”,说到底,就是让集体智慧压过个人偶得的灵感。
当然,所有工业化改革都不会一夜之间看到果实。20年磨一剑,10年结硕果,这些资本市场的时空坐标,注定漫长。短期里,风口和泡沫轮番上阵,好业绩往前一摆,谁都敢叫板“长跑冠军”;可放到更长的周期下、放到牛熊反复切换的环境里,是不是能真正做出“良品率”,恐怕才最考验体系化的意义。
数据不会说谎,中欧的多款基金过去一年的表现,不管是数字经济还是智能制造,或可转债,都得出了个“漂亮分数”。这个成绩单像是现场拉了个黄色封条,旁边还附着那么一句话——“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看似冷静,其实是行业里的老实人提醒:市场永远敬畏风险,所有成功都只是阶段性“案情进展”。
资产管理的“工业化”,也像实验室里的那瓶冷盐水,初入口也许淡然无味,但疗效未必输给来势汹汹的镇痛针。它让人少掉了一些超级明星的闪耀,但也换来了更稳定、更长期的“阿尔法”产出。至少,从“一个人的好方法”走向“一个组织的普遍能力”,更大的安全感和确定性,或许正悄悄搭建着投资人思维里的“防爆墙”。
可问题来了——所有流程化、标准化、模块化的工业体系,终究会不会丧失掉“个体的灵感”与“实时的应变”?当一只基金变成流水线上打磨出来的“高良品率”商品,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局势还能不能迅速反应、不拘一格?真正的好产品,是不是一定来自机器、体系与标准?还是说,偶尔的人性光芒和一次次意外,才造就了最出色的长期阿尔法?
这个案子,恐怕还有待行业与市场的下一个检验。有时候,答案就隐藏在你今天的投资选择里。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