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接到现场观礼邀请的嘉宾中,只有一个人把邀请函大大方方晒了出来——不是企业家、不是明星,而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手下的一位普通员工,明明。
这个举动意外地成了独一份。 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张邀请函本来受邀人写的是俞敏洪本人,他家甚至还有亲戚入选了现场方阵。 但他却主动把这个难得的机会转给了自己公司的年轻人。
明明,本名石明,是新东方的一名员工。 他拿到邀请后,没有藏着掖着,而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这份荣誉。 一下子,所有人都愣住了——怎么是他? 为什么是他?
俞敏洪后来轻描淡写地回应,说这就是一次普通的“让贤”。 他说,明明工作勤奋、表现优秀,值得被看见。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人员替换,而是一次有意的托举。
事实上,俞敏洪一直以来都在用行动给年轻人开路。 早在几年前,他就开始在内部推行“青年导师计划”,把曝光机会、资源人脉主动引向团队里的新人。 他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只是这一次,因为一张邀请函被晒出来,才被大众注视到。
新东方内部员工透露,俞敏洪经常说一句话:“真正的领导者,不是自己一直站在光里,而是要学会把灯照亮别人。 ”而明明,就是他照亮的其中一位。
明明其实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他在新东方工作了多年,从最初的教学助理做起,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位置。他负责的项目多次拿到公司内部奖励,是团队里公认的“实干型”人才。 但即便如此,能拿到这种级别的邀请,依然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有网友翻出明明之前的发言记录,发现他曾在内部会议上提问俞敏洪:“该如何让年轻员工更快获得信任? ”俞敏洪当时就回应:“信任不是要来的,是赢来的。 但首先,公司得愿意给舞台。 ”
而这张邀请函,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舞台”。
舆情分析显示,这件事在职场类社群中迅速发酵。 很多人感慨“别人家的老板从不会让我失望”,也有人直言“这哪是简单让个名额,这分明就是一套人才管理的软性示范”。
人力资源专家分析,俞敏洪这一举动表面上是一次机会转让,实则传递出强烈的组织信号:踏实做事的人会被看到,老板不会亏待用心付出的员工。 这种信号,比任何薪酬激励或口头承诺都来得有分量。
事实上,新东方近两年正处于业务调整与转型阶段, retaining talent(留住人才)成为关键课题。 俞敏洪此次的行为,无疑也给内部员工打了一剂强心针:只要你肯干,机会就有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
而从传播角度来看,这一次“晒邀请函”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也正是因为它打破了常规——通常这类高规格活动的邀请,受邀人要么低调参加、要么谨慎发声,很少由一个员工以如此公开的方式“接棒”。
甚至有人调侃:“俞老师这不是在送邀请函,简直是在送热搜。 ”
但回过头来看,整件事并没有经过刻意包装的痕迹。 没有通稿、没有炒作,甚至连明明本人的回应都非常朴实:“感谢俞老师,感谢公司,我会继续努力。 ”
某种程度上,这也符合俞敏洪一贯的作风。 他早年就常强调“教育的核心是点亮”,而管理在他看来,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不是控制,而是释放人的能量。
也许,这正是此次事件能引发共鸣的真正原因:它不只是一个老板让机会给员工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领导者如何用行动定义文化”的样本。
没有高调宣传,没有复杂设计,就是简单一步让路,却让很多人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