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挽是一家“体育外卖”机构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正是被家长一句“能不能到楼下教跳绳”,开启了上门授课的新赛道 。这种在手机上下单,送来的不是饭菜而是一堂上门体育课的服务,正在全国多地悄然兴起 。
用户只需通过相关平台或社交媒体选择体育机构或教练,沟通下单后,教练就会携带专业体育器材,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提供个性化体育服务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体育教育的时空限制,帮助家长节省了时间精力,也让孩子“足不出户”就能接受专业体育指导 。
“体育外卖”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人们对于体育培训越来越庞大的需求 。无论是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还是体育学科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比重的不断上升,都让家长们更加重视孩子在运动健康领域的投资 。中考体育比重提高、孩子体能差、爱玩手机是原因,传统培训班接送麻烦、场地受限是痛点 。
现代家庭普遍面临时间紧张的问题,而“体育外卖”则省去了接送时间,让训练安排更加灵活 。有家长反馈,“以往带孩子去体育馆练跳绳,路上来回要1小时,现在教练上门,小区空地就能上课,我在阳台就能看着,太省心了。”
这种新模式也创造了就业机会。一些退役运动员和体育生兼职当教练,不仅时间自由,收入也不错 。据潮新闻报道,这种服务每节课的市场价格约为300元,费用可按人数均摊 。一对一课程收费通常在200-500元,多人团课人均100-200元 。
国家体育总局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通过美团运动、Keep家教等O2O平台预约的青少年体育培训订单量突破870万单/月,同比激增327%,其中6-12岁小学生群体占比达68% 。中国儿童体适能运动联盟发布的一份行业调查报告显示,到2023年底,全国儿童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已达1550亿元,其中儿童体育培训市场规模约660亿元 。
然而“体育外卖”也面临成长的烦恼 。教练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未经过严格审核和专业培训,服务质量和训练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平台教练仅是通过短期培训就上岗,缺乏专业资质 。
安全保障不足是另一个突出问题。上门体育课的地点大部分是在小区广场或是户外公园等地方进行,一些水泥路段往往缺乏专业体育场地的减震功能,并不适合奔跑和跳跃 。家庭或户外场地往往缺乏专业防护设施,急救设备配备率却不足20% 。
杭州滨江区法院2024年判决的“无证教练致9岁儿童肱骨骨折案”显示,涉事教练仅持有健身教练证却从事儿童体操教学,最终平台被判承担80%赔偿责任 。北京儿童医院运动损伤科2025年数据显示,非持证教练指导下的运动伤害发生率高达7.3例/千课时,是正规机构的6.2倍 。
收费标准不透明、不合理,容易引发纠纷 。多数平台采用“单次付费”模式,未强制要求签订规范服务合同 。一旦发生教练“跑单”、课程质量不符承诺、消费者因故需退费等情况时,消费者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直接证据来主张权利 。
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发布提示,建议消费者警惕安全隐患风险、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风险以及合同缺失与售后维权风险 。他们建议消费者进行资质核验“三必查”:查平台、查场地、查保险 。
合同签订需要“两明确”:明确权责和明确定价 。服务协议应清晰涵盖课时明细、安全责任划分、退费规则以及隐私保护条款,并对相关服务明码标价 。
在服务过程中,消费者应该做好“三记录”:记录授课内容、记录安全隐患、记录沟通和购买记录 。这些记录可以作为维权凭证 。
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对场地设施、课程、从业人员、内部管理、安全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目前,部分平台商家资质审核不够严格,无证体育培训人员通过平台接单现象并不少见 。
构建“体育外卖”的监管体系需要政府、平台、消费者多方发力 。需要严格准入标准,建立教练“双证”制度,必须持有专业教练资格证和急救证书 。还需要规范服务流程,制定和出台相关家庭体育培训安全的规范,明确场地要求、安全设备配置等 。
完善协同监管机制也很重要,应该建立“体育+市监+教育”联合执法小组,定期开展“双随机”检查,对违规机构实施“黑名单”管理 。可以借鉴网约车监管经验,建立上门体育培训人员实名认证与信用评价系统,将存在违规行为者纳入行业黑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