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CU工作24年后,我宁愿养一个笨笨的孩子

 117     |      2025-08-08 07:56:11

凌晨三点,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划破ICU的寂静。

老张死死攥着女儿的手,小姑娘才十二岁,因为月考没进前十,偷偷吞了半瓶安眠药。

洗胃管插进去的时候,老张蹲在墙角抽自己耳光:"都怨我天天逼她考第一..."

这样的场景在ICU里见得太多。有个戴眼镜的男孩,书包里还装着奥数奖状,因为模拟考退步两名就从教学楼跳下来;还有个扎马尾的小姑娘,钢琴十级的证书墨迹都没干,就用美工刀在手腕上划出十几道血痕。这些孩子个个聪明绝顶,可就是没学会怎么好好活着。

隔壁床的老李头常念叨:"这世道邪性,养孩子跟种庄稼似的,都惦记着打激素催熟。"他孙子乐乐就是个慢性子,小时候背乘法口诀能把老师急出白头发。有回课堂上老师问三乘七等于几,别的孩子抢着喊二十一,乐乐还在那掰手指头:"三个七...嗯...是二十一?"全班笑成一团。可就是这个"笨"孩子,去年开了家汽修店,街坊邻居都爱找他修车——实在,不坑人。

护士站的小王讲起她侄子。那孩子打小就机灵,三岁能背《弟子规》,五岁会算两位数乘除法。结果上初中后,因为一次月考跌出年级前十,直接在考场上撕了卷子。现在休学在家,整天抱着手机不撒手,他妈愁得头发都白了。反观同村的二胖,小时候被叫"木头疙瘩",现在在镇上开了家早餐铺,每天四点起来和面蒸包子,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病房里有个老爷子爱说古,有回讲起《淮南子》里的故事:宋国有个农夫嫌禾苗长得慢,挨棵往上拔,结果全枯死了。老爷子咂摸着茶缸子说:"现在有些家长啊,跟那宋国农夫一个样。"这话说得在理,ICU里躺着的"神童"们,哪个不是被拔苗助长害的?

急诊科的老刘说起个病例。有个重点中学的尖子生,高考前夜突然不会做题了,拿着钢笔的手直哆嗦。送到医院时嘴里还念叨着数学公式,后来诊断出是过度紧张引发的短暂性失忆。他爸蹲在走廊里揪头发:"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让他当个普通孩子..."这话听着真叫人心里发酸。

康复科张大夫的儿子就是个慢性子。小时候学骑自行车,别家孩子半天就会了,他摔了半个月才敢撒把。有回数学考了六十分,垂头丧气回家,张大夫乐呵呵地说:"及格了就行,走,爸带你吃羊肉泡馍去。"现在那孩子在社区医院当康复师,病人都夸他有耐心。张大夫说得实在:"人这一辈子,拼的不是起跑速度,是耐力和心态。"

病房电视里正放着新闻,说有个"神童"十四岁考上名牌大学,结果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退学了。老张盯着屏幕直摇头:"这哪是养孩子,分明是养了台做题机器。"这话糙理不糙,现在有些家长,恨不得把孩子培养成十项全能,结果连系鞋带都要妈妈帮忙。

护士小赵讲起她老家的事。村里有个孩子特别"憨",上学时总被欺负。有回几个同学把他书包扔水沟里,他慢悠悠捞起来晾干,第二天照样乐呵呵跟人打招呼。现在那孩子在县城开了家五金店,当年欺负他的人倒有好几个欠了网贷找他借钱。小赵她奶奶说得妙:"老天爷疼憨人,这话一点不假。"

夜深了,监护仪的滴答声格外清晰。那个吞药的小姑娘醒了,在纸上歪歪扭扭写:"爸爸,我能只考60分吗?"老张搂着闺女哭得像个孩子。这时候说什么大道理都多余,倒是想起《菜根谭》里那句话:"人品做到极处,只是恰好。"养孩子不也是这个理儿?

这篇文章重点是打造出积极又健康的网络氛围,里面没包含任何违反规定的东西,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