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个师范生,凭什么扛起一个民族?一句诗,便知王者风范
上世纪初的中国,是个什么光景?
天上有飞过的洋人炮艇,地上有打不完的军阀混战。百姓的日子,就像风中的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清廷这艘破船沉了,可新的航向在哪,没人知道。北洋的大头头们换来换去,今天你登台,明天我唱戏,就是没人真正把这片土地上的人当回事。
就在这片混沌里,湖南湘潭的一个山冲里,走出来一个年轻人。他没有显赫的家世,读的也不是什么名牌大学,就是个师范生。
可他一开口,就和别人不一样。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滔滔江水,他问的不是个人前程,不是功名利禄,而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一问,石破天惊。问的是天,问的是地,更是在问一个民族的出路。寻常人哪有这等气魄?这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种要把乾坤抓在手里的雄心。
很多人以为,打仗靠的是兵多将广,靠的是武器精良。蒋介石当年手握百万大军,背后还有美国人撑腰,飞机大炮样样不缺,可为什么最后退守到了一个小岛上?
他没弄明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战争的真正奥秘,不在武器,在人心。
毛泽东就懂。他一辈子没进过正规的军事院校,军事理论全靠自己摸索。他的老师是谁?是《孙子兵法》,是《三国演义》,更是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土地上最朴实的农民。
长征路上,红军被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处境何其凶险。特别是在贵州,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毛泽东指挥了一场神来之笔——四渡赤水。他带着部队来回穿插,在敌人眼皮子底下跳起了舞。忽东忽西,声东击西,把几十万追兵耍得团团转,硬生生从包围圈里撕开了一道口子。
国民党的将领们拿着地图,脑袋都大了,完全跟不上他的节奏。他们用的是德国顾问教的线性战术,一板一眼,可毛泽东用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这一仗,彻底奠定了他在军中的领袖地位,不是靠任命,是实打实打出来的威望。
他提出的“人民战争”理论,更是把军事斗争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军队是什么?是鱼。人民是什么?是水。鱼离了水,活不了。
他告诉战士们,要尊重百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些兵痞军阀,哪个不是进村就抢,拿老百姓当草芥?红军一来,帮着挑水扫地,说话客客气气。人心这杆秤,一下子就倾斜了。
老百姓一看,这是自己的队伍,于是送情报、抬担架、做军鞋,把整个根据地变成了铜墙铁壁。敌人打进来,就像一头扎进了汪洋大海,处处是眼睛,处处是陷阱。这种力量,是任何洋枪洋炮都无法战胜的。
除了军事上的神机妙算,他在窑洞里对天下大势的判断,更是精准得可怕。抗战时期,很多人悲观,觉得中国必亡。还有些人速胜论,觉得很快就能把日本人赶出去。
他却冷静地写下《论持久战》,清清楚楚地分析了战局的三个阶段:敌攻我守,战略相持,我攻敌守。后来的历史,几乎就是照着他写的剧本在演。这种洞察力,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范畴,是对国情、世情、人情的深刻理解。
当然,他也并非完人,也走过弯路。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看他的主线。他的主线,就是把一个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烂摊子,重新捏合成了一个完整、独立、谁也不敢小瞧的新国家。
他让这个沉沦百年的民族,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尊严。这份功绩,足以让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一个无人能及的位置。
说到底,毛泽东的王者风范,并非与生俱来。它源于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源于他对底层人民最透彻的理解。他看穿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本质——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天下。他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