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坦白局:15%关税,欧委会真的尽力了!

 200     |      2025-08-03 04:52:30

当地时间27日,冯德莱恩站在特朗普旁边,对着镜头宣布欧盟和美国达成了重大贸易协议时,满脸写着“谈成了”的释然。 会后她向媒体解释谈判内幕时,一句话反复强调:“15%的税率,是欧委会现在能拿到的最佳结果! ”这句话立刻成了全球头条,但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和妥协?

为什么冯德莱恩要反复提“俄罗斯天然气”? 她亲口承认:“欧盟现在还过度依赖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LNG),从美国买便宜气对我们太重要了! ”这话说得直白,但分量不轻。

自从俄乌冲突后,欧盟拼命想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可现实很骨感。 2024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LNG占比还是高达15%,虽比峰值40%降了不少,但冬天一到储气库只满70%,随时可能被“断气”。

另一边,美国LNG价格却卡在“甜蜜点”——每百万英热单位只要8美元,比欧洲现货市场12美元便宜三分之一。 谈判桌上,欧盟想多买气,美国想多卖货,双方一拍即合。

这场交易的核心成果就写在税率上:汽车和医药两大行业,关税统一砍到15%。 冯德莱恩对着镜头强调:“这是当前形势下我们能争到的最好条件! ”

#换个角度看世界#汽车行业首当其冲。 欧洲车企早就被美国关税压得喘不过气。 去年欧盟卖到美国的汽车总值500亿欧元,平均关税18%,大众、宝马每年多交十几亿欧元“过路费”。 新协议生效后,关税锁死15%,车企老板们至少能缓口气了。

医药行业更是暗战激烈。 美国辉瑞、默沙东的疫苗和抗癌药进欧洲,各国税率从10%到25%乱成一团。 统一成15%后,混乱的“乱收费”终结了。 布鲁塞尔一家药企老板听说后松了口气:“终于不用为报关文件打补丁了! ”

但“最佳结果”四个字背后,其实是冯德莱恩硬着头皮在两边周旋。 特朗普的谈判团队上来就甩筹码:要么接受美国条件,要么对欧盟汽车征收20%惩罚性关税。 法新社当时爆出消息:“特朗普威胁要把奔驰车变成奢侈品税单品。 ”

欧委会内部也吵翻天。 德国车企占美国市场半壁江山,主张妥协换市场;法国却拍桌子反对,怕美国农产品趁机倾销。 最后冯德莱恩顶住压力,在15%的中间点上敲了章。 一位欧盟贸易官员私下吐槽:“比我们目标高3个点,但总比谈崩强! ”

还有个悬念被故意留白:烈酒关税没谈拢。 冯德莱恩当场承认:“烈酒领域还没定呢,细则过几周公布。 ”这话藏着火药味——全球烈酒战早就在暗涌。

苏格兰威士忌协会数据直接砸在谈判桌上:欧盟每年向美国卖20亿欧元的威士忌,但美国各州税率差最高达25%。 法国干邑白兰地、波兰伏特加厂商急得跳脚:“美国波本威士忌凭什么少交税? ”布鲁塞尔的贸易律师点破关键:“烈酒涉及太多地方利益,谁让步谁丢选票! ”

协议刚墨迹未干,欧洲汽车经销商协会已开始算账:按15%关税,每辆出口美国的车能省3000欧元成本。科隆的汽车配件厂连夜调整报价单:“明年订单能多接两成! ”

而制药巨头们更现实,意大利药企直接宣布暂停迁厂计划:“供应链不用挪了,15%的税率我们吃得消。 ”

但质疑声也在发酵。 巴黎街头有抗议者举牌:“凭什么用我们的奶酪市场换美国天然气? ”比利时媒体则犀利发问:“妥协的15%,真能逼美国少在钢铁和农产品上搞小动作吗?”

冯德莱恩的“最佳结果”里,每个小数点都写着生存法则。 当记者追问为什么接受15%时,她甩出硬核数据:“去年欧盟对美贸易逆差突破2000亿欧元,现在不压住关税,工厂就得外逃! ”

最隐秘的压力来自能源账单。 欧盟家庭去年平均多付1200欧元暖气费,意大利工厂因缺气停工21天的新闻还历历在目。 一位参与谈判的欧盟代表坦承:“没有美国LNG保底,我们连谈判桌都上不去!”

协议签完当晚,欧委会连夜给成员国发通报文件。 在“条款约束力”章节里用加粗字体警告:“若任何一方违反15%税率,另一方可立即征收对等报复关税。 ”

冯德莱恩的“最佳结果”已落笔成文,但烈酒的空白页上,苏格兰酒厂和肯塔基波本酒商的游说团队正堵在布鲁塞尔走廊里。 布鲁盖尔智库的研究员翻着协议摇头:“现在只是中场休息,真正硬仗在细则公布那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