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三月,明朝使者杨载满身风尘,恭敬地跪倒在朱元璋的面前。
他率领的使团赴日本,途中遭遇不测,众多同行人员不幸遇难,唯有他和副使吴文华,在历经数月的囚禁后,侥幸逃脱,得以生还。
得知此消息后,朱元璋怒不可遏,当场誓言将派遣强大军队,誓要平定日本。
在朝堂之上,众人情绪激昂之际,刘伯温挺身而出。
这位曾为朱元璋运筹帷幄的军师,此番却需竭力劝谏,恳请皇帝收回先前的决定。
01
洪武元年之际,朱元璋在应天府正式登基,那时他意气风发,满怀豪情。从一名牧牛童子蜕变为一代天子,老朱自认是天命所归,立志要创建一个四海归心、天下宾服的新王朝。
身为皇帝,向天下宣告、招揽各国前来朝贡,乃当务之急。这不仅是对礼仪的恪守,更是新朝合法地位的重要象征。朱元璋迅速派遣使者分赴各地,传递明朝建立的喜讯,期盼各国能够前来臣服并献上贡品。
朝鲜方面动作敏捷,旋即派遣使者前来庆贺。安南、占城等邻近政权亦相继上表臣服,并献上了贡品。
日本未回应。
这岂可容忍?朱元璋心中思忖,大明江山已定,岂能让东瀛微国置身事外?尤为让他愤慨的是,倭寇多年来屡次侵扰大明沿海,自山东至福建,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毅然决然地派遣使者。他特命杨载为正使,吴文华为副使,精心组织了一个使团,携带着国书远赴日本。
正式宣告大明王朝的建立,并明确要求日本国臣服纳贡,同时严令约束倭寇行为。若日本国不遵此令,我国将动用武力,追究其责任。
语气固然强硬,然而在朱元璋看来,作为天朝上国,对待区区小国自当如此。
使团东渡,抵达日本九州。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内战的泥沼之中,这场内战自1336年起,直至1392年才告结束,期间两个皇统并存,局势动荡不安。明朝使团所交往的,是掌控九州地区的南朝派系的代表——怀良亲王。
02
怀良亲王,身为后醍醐天皇的子嗣,荣膺征西大将军之职,长期镇守九州,麾下汇聚了一众勇猛武士。不久前,他在筑后川之战中崭露头角,取得辉煌胜利,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与昂扬的士气之中。
杨载将朱元璋所赐国书递呈怀良亲王,亲王览毕,神色瞬间转为阴郁。
“日本国王”这一称谓一经国书传来,便激起了他的愤怒。他自认为是皇室血统,身为征西大将军,岂能与“国王”之名相提并论?再者,国书中的命令语气以及对倭寇的指责,令他深感明朝态度傲慢,视日本如属国般对待。
在场的日本武士们敏锐地察觉到亲王的愠怒,随即纷纷紧握剑柄,眼中闪现怒火。他们崇尚荣誉,性情刚烈,不畏挑战。
局势骤然紧张。
在盛怒的驱使下,怀良亲王下达严令,将明朝使团中的众多随员即刻处决,仅保留正使杨载与副使吴文华,对其加以囚禁长达三月之余,最终才将他们释放。
这无疑是对明朝权威的公然挑衅。依据当时东亚通行之外交惯例,两国交战之际,理应不对来使下手。怀良亲王此举,实则已接近于宣战的边缘。
杨载与吴文华在拘禁之中,度日如年,生死未卜,前途难料。
重获自由后,他们跋涉艰辛,重返大明。沿途的恐惧与羞辱交织,对逝去同侪的哀思亦如影随形。
03
洪武三年三月,杨载与吴文华终抵南京,向朱元璋详细陈述了他们在日本的种种遭遇。
朱元璋怒。
倭寇之患尚未根除,然而日本竟敢擅自戕害我国使者,此乃奇耻大辱!此行为乃对大明国威的公然蔑视,绝对不容忍的挑衅!
朱元璋怒斥道:“区区岛国,竟敢如此猖狂!速速商议出兵征讨之策!”
消息一经传扬,朝堂之上顿时波澜迭起。文武百官各抒己见,意见纷纭。有的力主立刻出兵以洗刷国耻,而另一些则主张深思熟虑,谨慎从事。
盛怒之下的朱元璋,倾向于采取武力手段,遂下令兵部着手筹备征战事宜,意图一举震慑日本。
群臣见皇帝心意已决,多不敢再劝。
刘伯温谏言。
这位建国的元勋、卓越的谋臣,在关键时刻,再度彰显了他深邃的战略远见。他心知此举远征日本风险如山,遂毅然挺身,直言不讳。
刘伯温向朱元璋献策,其核心观点是,当前出兵征讨日本,对尚处初创阶段的大明王朝而言,实属不利的举措。
朱元璋怒气冲冲地追问:“刘爱卿,难道我国使者无辜被害,朕竟要默默忍受这等屈辱?”
刘伯温回应道:“陛下,国耻之事,理应铭记在心。然而,复仇之举,必须审时度势,讲究策略。臣认为,现时发动远征,不仅难以树立威信,反而可能招致灾难。”
继而,刘伯温对不宜轻率开战的诸多理由进行了全面剖析,其深刻见解对朱元璋的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为明朝后世对日本的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他伊始便对军事风险进行了深入剖析:“日本地处辽远的海外,我军若远征,必然劳师动众,补给线漫长,加之海域风浪不定,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东征,皆因天时地利不利而遭遇惨痛失败,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继而着重指出国内状况:“我国自大明建立,国家根基尚未稳固,百业待兴,百姓亟需休养生息,国家力量亟待恢复。在此阶段若再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耗费将极为巨大,恐怕会损害国家的根本元气。”
末了,需明确战略要务:“北方尚存蒙元残余势力,对边境构成持续威胁。若我军主力被牵制于东海,中原之地必将空虚,此乃关乎国家根本的隐患,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出兵讨伐日本是否真正符合明朝的核心利益?
他进一步阐释道:“日本国土狭窄,资源匮乏,即便倾全国之力征服,所获得的土地也无法充实国库,而奴役其民众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该民族性情剽悍,难以驯服,必定会持续反抗,我必将陷入漫长的安抚困境,白白消耗国力。”
这番话语,令朱元璋深受触动。他出自平民,深知创业之路的艰辛,更明白守成之难。此时此刻,首要任务是稳固国内,确保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而非为了虚幻的“面子”,卷入一场胜负未卜、代价高昂的战争。
04
刘伯温察觉到朱元璋陷入沉思,深知他心中所忧,于是趁此良机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见解。
他提议,面对此事,我国应彰显帝王的气魄,既可严词斥责其罪行,亦需强化海防,静观其势。当前,日本国内南北朝纷争不息,内乱连连,我方宜静候其局势演变,如此方能掌握先机。真正的强大,在于审时度势,懂得进退有度。
朱元璋凝思片刻,怒意逐渐消散,感慨道:“爱卿经验丰富,为国家谋划,所言甚是。朕岂可因一时之气,轻易挑起战事,将无辜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谋略,暂停了大规模远征的筹备工作,转而下达严令沿海地区加强防守,同时继续通过外交渠道与日本方面进行交涉,其策略更显灵活与务实。
此决策成功避免了冲突,该冲突若爆发,或将使明朝陷入战争的深渊。
尤为关键的是,这一事件促使朱元璋对明朝的长远外交策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回顾并总结洪武年间对外交往的丰富经验与深刻教训,特别是与日本的关系之后,
“四方之夷,均受山脉与海洋之隔,孤立于偏僻之地。得其土地不足以资用,得其人民亦不足以役使。”
此国策之精髓,源自刘伯温昔日劝谏中所阐述的地缘政治观念及现实利弊之权衡。
05
历史的演进,充分证实了刘伯温战略预判的远见卓识。
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中,日本国内南北朝之间的内战持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国力显著衰弱,实在无力对外进行大规模的扩张。
明朝时期,我国迎来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机遇。明太祖朱元璋一心致力于恢复经济,整顿内政,至永乐年间,国力日渐强盛,这才足以支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宏伟壮举。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永乐年间,统治日本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为了追求贸易上的利益,主动派遣使者前来朝贡,接受明朝所赐“日本国王”的封号,同时亦积极协助我国打击倭寇。
若当年朱元璋坚持远征,或许便会步元军后尘,耗竭国力,与日本结下深仇大恨,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恐怕将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刘伯温凭借其卓越的政治远见,不仅成功化解了一场外交危机,更亲身参与了塑造明朝“不征”的和平外交基调,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彰显了古代杰出政治家在权衡利弊时展现出的深邃智慧:并非每一次的屈辱都需立即以武力相对,为了国家长远利益和民众的安宁,有时需要站在更高维度进行深思熟虑。
对于新兴的明王朝来说,夯实基础远胜于炫耀武力之威。
固然,朱元璋最终选择放弃征讨日本,这也使得倭寇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并在明朝中后期重新显现出来。然而,回顾洪武初年的局势,刘伯温的提议无疑是基于当时国家根本利益的明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