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龙胆亮银枪,在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曹操百万大军愣是没拦住。
这是我们熟悉的赵云,白马银枪,所向披靡。后世的人们,给了他一个封神的称号——常胜将军。
听着就霸气,对吧?仿佛他的人生字典里,就压根没有“失败”这两个字。
可常胜将军,就真的没输过吗?
你别说,还真有那么几个人,让赵云吃了大瘪,甚至可以说,是结结实实地“打不过”。
那一年,天水郡的春天,来得特别早。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领着一队人马,任务是佯攻,说白了,就是当个幌子,吸引魏军的注意力,好让丞相的主力部队那边打得顺一点。
这活儿,对于身经百战的赵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可谁能想到,他一脚踏进天水,就感觉不对劲了。
斥候,联系不上了。
那时候的赵云,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了。头发花白,脸上刻满了风霜,但那腰杆,依旧挺得像一杆枪。
有人劝他,将军,歇歇吧,咱们稳一手。
他摇头,只说了四个字:“越晚,越难。”
话音刚落,埋伏就来了。四面八方,全是魏军的旗帜。
领头的,不是什么夏侯惇、张辽那样的老对手,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叫姜维。
这小子,当时在魏国还是个小角色,可那用兵的章法,那对地形的拿捏,简直老辣得不像话。
赵云的部队,瞬间就被切割包围,左右受困。
副将都急眼了:“将军,跟他们拼了!”
赵云却异常冷静,带着部队,硬生生从包围圈里撕开一道口子,撤了。
撤得那叫一个干脆利落。
这是赵云戎马一生中,极为罕见的一次主动撤退。不是因为他怕了,也不是因为他打不过,而是因为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再打下去,就是无谓的牺牲。
“不值当。”
三个字,道尽了一个老将的清醒与无奈。这一战,他记住了姜维这个名字,也正是这一战,让诸葛亮下了死命令,必须把这个年轻人弄到手。
这还不算完。
你以为赵云的对手,只有这种玩战术的“小年轻”吗?
往南边看,还有个更邪门的。南中蛮王,兀突骨。
这哥们儿,简直就是个BUG。他手下的藤甲兵,身上穿的藤甲,是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再反复捶打晾晒而成,刀枪不入,箭射不穿。
赵云和魏延联手去平南,碰上这支部队,直接被打蒙了。
那仗打得叫一个憋屈。不是你武功不行,是人家装备碾压。藤甲兵,就像开了物理外挂,蜀军的箭射上去,叮叮当当,跟刮痧一样,根本破不了防。
这仗怎么打?赵云急得直皱眉。最后,还是诸葛亮摆下阵法,一把火,才把这群“铁罐头”给解决了。
那一仗,赵云心里窝火啊。他不是输给了人,是输给了装备。这就好比你拿着一把绝世宝剑,去跟人家的坦克对线,怎么打?
还有一个人,更是重量级。
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张郃。
长坂坡,都说赵云七进七出,猛得不像话。可实际上,当他护着阿斗,撞上张郃的时候,两人交手十几个回合,赵云没恋战,拨马就走,直接夺路而逃。
在外人看来,这是不是怂了?打不过就跑?
可你想想,赵云当时的任务是啥?是救人!是把老板唯一的儿子安全送出去!不是来跟敌方大将单挑刷战绩的。一旦被张郃这种顶级高手缠住,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撤,不是退缩,是教科书级别的战术判断。
所以你看,姜维的战术,兀突骨的装备,张郃的拦截。这三次,赵云都“输”了,但他输得明明白白。
他输给了时代,输给了装备,输给了更重要的任务。唯独,没有输掉自己的判断和武勇。
但你要是觉得赵云只会冲锋陷阵,那格局就小了。他最牛的一次,根本没动手,却吓退了曹操的十万大军。
这就是“空营计”的雏形,比后来的诸葛亮玩得还早。
当时在汉水,黄忠带兵出击,结果被曹操大军包围了。赵云带着几十个骑兵去救人,冲进曹军阵中,把黄忠捞了出来。可曹操的大军,追着屁股就杀了过来。
蜀军大营里兵力空虚,怎么办?所有人都慌了。
赵云下令,把营门大开,偃旗息鼓,自己一个人,一杆枪,就那么立在营门外。
曹操大军追到门口,一看这架势,全懵了。这是什么套路?里面得有多少埋伏?越想越怕,曹操大手一挥:撤!
等他们刚一转身,赵云立马下令,战鼓齐鸣,弓弩齐发。魏军顿时炸了营,自相践踏,掉进汉水里淹死的,不计其数。
这一战,打得曹操灰头土脸。刘备事后拍着赵云的肩膀,感慨万千:“子龙一身是胆也!”
他不仅是猛将,更是个明白人。
刘备拿下成都,高兴坏了,要把城里的田地房产分给将领们。是赵云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说:“现在天下未定,百姓刚脱离战火,应该把田宅还给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才是得民心啊。”
后来关羽被杀,刘备暴怒,要倾国之力伐吴报仇。满朝文武,没人敢劝。又是赵云,站出来苦苦谏言,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我们应该先灭魏,吴国自然就降了。现在放着国仇不报,去打盟友,不是上策。”
可惜,刘备没听。结果,夷陵之战,蜀汉精锐尽丧,元气大伤。
历史证明,赵云的判断,每一次都是对的。他看的,从来不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个天下的格局。
所以,当他年过六旬,在天水郡面对姜维的埋伏时,他选择撤退,那不是英雄迟暮,而是一种洞穿世事的清醒。
他知道,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正在过去。蜀汉人才凋零,后继无人,他这把老骨头,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用命去拼了。
他必须活着。
因为他就像一根定海神针,只要他还站着,蜀汉的军魂就还在。
几年后,赵云病逝,被追谥为“顺平侯”。
这个谥号,很有讲究。“顺”,代表柔和、贤良;“平”,代表执事有班、克定祸乱。这个评价,没有突出他的赫赫战功,反而赞扬了他温和、公正、忠诚的品格。
这,或许才是对他一生最精准的概括。
今天,我们再去成都武侯祠,还能看到他的塑像。墓碑上,刻着后人送他的四个大字:“常胜将军”。
这个“常胜”,胜的不是每一场战斗,而是胜过了一生的忠诚、仁义和清醒。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作“为将者的最高境界”。
这四个字,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