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下旬,华盛顿、莫斯科、基辅隔着屏幕又说上了。美国新一届政府里,副总统万斯在电视访谈里谈乌克兰战场;克里姆林宫照旧回击;基辅按下动员加码的按钮。战争从2022年2月打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个年头。
先把来龙去脉摆清。2022年2月24日,俄军从几个方向进入乌克兰。其实在这之前,西方一直提醒“可能要打”,但对莫斯科最在意的点——乌克兰要不要进北约——没有给出能落笔的保证。这是第一层分歧。
再往前看。2021年12月,俄罗斯把两份文件递给美国和北约,要求不再东扩、不在周边部署新武器。北约这边回应很硬,说大门一直开着,谁来不来,轮不到别人说了算。因为这个,谈不拢就成了常态。
法国总统马克龙当时多次往返莫斯科和基辅。然后大家也知道,他说得再多,也代替不了北约拍板。北约下棋,美国话语权更大,这是现实。结果,掰手腕的桌子就摆在那儿了。
战场上,头几个月走了个大弯。俄军没拿下基辅,随后从北部撤回,转去东部和南部。乌军在2022年秋天收回了哈尔科夫大片区域,也进了赫尔松市。双方都算错了对方的硬度,这一点后来都承认得含蓄。
接着到2023年,乌军发动反攻,主攻南线。地上雷多、火力密,装甲推进很慢。俄军在多道防线后面换打法,尽量减少正面硬碰。结果,线推得不远,伤亡和装备消耗都不小。
到了2024年,俄军拿下顿涅茨克州的阿夫迪夫卡(2月)。然后在周边一点点往前挤,靠火力压制,争夺村镇。乌军则把防空和炮弹摆在优先,还是缺口不少。同样,空中的无人机越来越多,两边都靠它找目标、打补给线。
伤亡数字外界最关心,也最混乱。美欧官员给出的估算差异很大,但都承认已经是“几十万量级”的总伤亡。具体到哪一方多少,没人公开。可以确认的是,两边都在加紧补员,也都在拉物资。
钱袋子这头,美国和欧洲的援助在继续。2024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揽子援助;德国等国追加防空和炮弹。工厂产得出来没有、交付能不能赶上战场节奏,这是绕不开的。延迟一两个月,前线压力就不一样。
说回万斯。他在美国电视节目里强调,俄军推进遇到难处,俄罗斯经济吃紧,莫斯科该认清现实。同样,华盛顿也在讲“负担要可持续”。推动谈停火、控损失,是他们现在的主基调之一。
俄方的条件也摆过。2024年6月,普京在莫斯科对外讲话,要求乌军撤出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四州,承认克里米亚归俄;乌克兰不加入北约,还要限制军力。基辅当场拒绝。因为这个,这不只是“停火线”,更像要求对方承认结果。
乌方也有自己的方案。泽连斯基多次推“和平方案”十点,核心是俄罗斯撤军到乌克兰边界、释放战俘、赔偿损失、追责。莫斯科同样不接受。两套清单没有重叠地带,谈判门都很窄。
再看内部压力。乌克兰扩大征兵年龄段,法律一条条往上加;俄罗斯也在补兵、扩军工、加财政支出。还有能源出口、卢布汇率、物价涨这些日常难题。时间站在哪一边,不在嘴上,在人和钱上。
经济上,也不能盖棺。西方制裁在加码,俄罗斯靠军工大单、能源改走向、绕道贸易,把账面增速顶了上去。物价和劳动力紧张在加重,预算赤字也在涨。说“崩了”不对,说“没事”也不对。
欧洲这边同样有盘算。前线一旦再丢几处要点,难民、能源、防务经费都会连锁反应。德、法、波兰各自有国内选举和街头抗议的压力,所以既要撑乌克兰,又怕把自己拖垮。这就决定了援助的节奏忽快忽慢。
话说到这儿,掰手腕还在继续,下棋还没到最后几步,抢地盘也没有新的定论。夜里,在顿涅茨克前线一条湿冷的堑壕里,一个乌克兰士兵正把新电池塞进无线电,远处传来一声闷响,他抬头看了看灰暗的天。等到下一个冬天真正压下来,谁先把条件往回收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