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又料得到,那位曾经震撼市场、喊出“一亿的小目标”的富豪王健林,居然在七十岁这年,亲自上演了一场“被时代追债”的戏码。
9月28日,王健林因为欠了1.8亿元,被法院施加了“限高令”:飞机、高铁都不能搭,连私人飞机也别想飞起来。结果,整个网络都炸锅了:首富,变成老赖了?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才过了一天,那个限制令就被撤销了,王健林又重新自由自在了。
这场过山车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资产缩水了三分之二,债务高达3000亿,年利息长达130亿,但净赚却只剩下20亿,这怎么撑得住?这不只是在过日子,这简直就是资本的血腥屠宰场。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一边父亲在国内拼命割肉还债,另一边王思聪却在日本玩得不亦乐乎,完全不把责任放在心上。
一个扎在泥潭里拼搏,一个沉迷灯红酒绿。问题是:这最后的地王,还能东山再起吗?
风雨中的脊梁
王健林的故事,要从那套军装开始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出生在四川,初中一毕业就受到电影的影响,决定参军。那会儿的他,可没想着将来成为首富,只想着做个好兵。
他顺利考上了军校,成绩特别不错,破格留校继续培养,后来一路爬升到管理层。可是,时代的风潮把他带到了另一条道路。到了八十年代,国家倡导军人退伍,他告别了十五六年的部队生活,转身成为了地方的干部。
这一转折点,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接管了一家快要倒闭的公司,当年就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之后,他把握住时机,创立了万达房地产公司。
靠着胆量大、点子多、动作迅速,万达一步步闯入了
房地产业都变成了地王的“专业户”。只要你听过哪个城市有“万达广场”,背后基本都能看到王健林的影子。
他的万达不只是搞房地产,还涉足娱乐、文化旅游、影视行业,几乎啥领域都插一脚。
王健林还曾说过“要让迪士尼20年不赚钱”,那会儿的他,满脑子都写着大气势。
对赌的魔咒
转折点真正到来的,是在2016年那会儿。为了让万达商管顺利上市,王健林和投资方签了三轮对赌协议。其实,这协议的核心就是:要是上市成功,大家都能分红;要是失败了,那就得血流成河般地赔偿。
可惜啊,上市的日子还远着呢,债务压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于是,他就开始了“卖卖卖”的大行动:把美国传奇影业卖掉了;在全国到处开花的万达广场,卖了三十多座;关键的股权也一块块往外出让。
2022年,他把21%的股份给卖了,拿到了380亿资金。2023年,彻底割舍了传奇影业。2024年,又像割肉一样把广场项目给售出了。到了2025年,还是没能挺过去,连94亿股的股权都被冻结了。
更为要紧的是,他一直依赖的万达商管,现在只剩下40%的股权,其余60%都被泰盟为首的债主控制着。曾经的白衣骑士,现如今变成了“潜在的猎人”。
王健林紧紧守住这40%的股份,毕竟商管和文旅是他的金矿,也是万达扭转局势的最后靠山。不过,资本可不会等着,他那利息就像把利刃,一年下来就得130亿,日夜滴血不给歇。
血淋淋的甩卖
有个细节真是让人心头一紧。2013年,万达花了14.26亿在杭州拿下一块黄金地段,可十多年过去了,居然只卖了14.8亿。算算看,十年下来也就挣了几千万,扣掉利息,基本上就等于白干了。
这不算什么生意,说白了就是在割肉。再说,越卖资产,手里的现金越捉襟肘见,可债务却像个黑洞般毫无底线。资本一边压低价格买入,一边冷眼旁观,瞅这“老骆驼”还能撑多久。
不少人把万达和恒大拿来一比,但这其实是误会了。
恒大之所以折在房产的压力下,是被积压的房产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万达则是被对赌协议给绑死了。王健林早就搞得转型,走轻资产路线,可偏偏在关键时刻签了个字,败在了自己手里。资本不给他喘息的时间,只能用手上的资产填坑,已经没得退路了。
反转见人心
这次“限高令”本以为是压垮骆驼最后那根稻草,没想到过了一天就给撤了。官媒出来说事,没有什么风险,查得挺清楚。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网友们的反应,没有调侃挖苦,反倒是一片敬佩和好评。有些人感慨:“王健林根本不是想卷钱跑路,真心想还债呢。”还有人说:“七十岁还在为几万员工拼命,确实不容易。”
曾经的“首富”,如今被网友们叫作“良心企业家”,这转变的情绪,不光是因为他还在拼搏,更是因为反差实在太明显——有人还在硬撑,有人早就放弃了。
父与子
可惜,王健林的这份责任感,没有传到他的下一辈。
父亲在国内拼命撑着局势的时候,王思聪的日子可是相当惬意。9月20日,在日本的赌场里,他一边翘着二郎腿,一边看着桌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筹码。
一场消费下来动辄上百万,就算吃个海鲜,也得花费大概700万日元左右。
跑车寄到日本换新牌照,东京那边的豪宅花了15亿日元。
在国内的别墅,他打算低价甩卖,从一亿元降到六千万多点,还一直没卖出去。让人不免会猜测,是不是打算在日本养老,已经不考虑回国了。
父子间的反差,成了这场大戏里最引人注意的部分。一个在还债,一个在享受生活;一肩扛着责任,另一个则赖着不管。
责任,企业家最后的铠甲
董明珠曾经说过:“企业家得有点家国情操,不能只顾自己。”今天看看王健林,似乎也印证了她这话的道理。
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他是“地王”,也是首富,花钱搞公益、建万达广场,还涉足体育和电影领域。遇到逆境时,他没有带着巨额资金逃走,也没有像恒大那样搞烂尾或躲债。就算“限高令”刚出台一天,他也在各种关系和资本博弈中巧妙地自救了。
有人觉得这叫执念,也有人说是体面。不过在如今的商业气候中,这种“不躲不跑”的态度其实挺难得。一般人不太懂合同里的对赌条款,但看到一个七旬老人还在四处筹钱救公司,这份责任心挺值得掌声的。
写在最后
从“首富”变成“老赖”,再到“良心企业家”,王健林身上的称呼不断在变,标签一换又一换。
唯一没变的,就是他在债务包围中,仍在坚持,不想败下来。
至少,他坚持住了企业家应有的最后底线:不逃跑,不推卸,咬紧牙关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