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的秋天,风物宜人。苞米田在日光下泛着青黄相间的波浪,远处新起的楼宇如春笋般排列整齐。这日,恰逢地标节开幕,四乡八镇的人们携着自家特产,蜂拥而至。会场设在白阳淀码头,彩旗招展,人声鼎沸。各摊位前立着招牌,上书“雄安.地标节特产”六个大字,底下又分门别类地排开:白洋淀莲藕、五常SOD大米……琳琅满目,不一而足。但最惹人注目的,却是西北角上一处不甚起眼的展台,上面只简简单单地写着“SOD大米”四字。我踱步过去,我看到柜台后一位女士,她周身散发着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端庄、秀丽,仿若江湖中隐世的侠女。谁能想到,这看似柔弱的身躯,竟是叱咤商场的企业家,那一双明眸,藏着洞察商机的锐利与历经风云的从容。每当有顾客上前咨询,她都会耐心地倾听,给出专业且细致的建议,柜台前仿佛被她营造出一种让人安心的氛围。在她的打理下,这一方小小的柜台,似乎也成为了商业版图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她面前摆着几箱子大米,颗粒饱满,晶莹如玉,与其他大米迥然不同。好奇者围了一圈,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这SOD是啥物?”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推了推镜框,发出疑问。女企业是黑龙江香草堂绿品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宋桂华女老总,她笑了笑,眼角皱起深深的纹路:“SOD是超氧化物歧化酶,咱这大米里富含SOD活性酶,SOD抗辐射、强免疫、降四高、抗氧化、美容养颜、抗衰老。所以,用中医农业生物科学技术植入SOD的大米,有保健养生作用”。众人听得云里雾里。女企业家便又解释道:“简单说,就是用了新法子种出来的大米,营养价值高,安全放心米,吃着更健康。”此时,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挤上前来,拿起一小盒米仔细端详:“大姐,你这米有什么特别之处?”“特别之处么,”她从箱子中抓出一把米,任米粒从指缝间滑落,“一是品种选得好,二是种植过程中用了中医农业生物科学技术,三是完全不施化肥农药,四是人工拨草、人工割稻自然风干,你看这米,”她拈起几粒放在掌心,“粒大饱满,色泽透亮,蒸熟了更是香软适口。”年轻人点点头,掏出手机扫了包装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刻跳出这袋米的“前世今生”:何时播种,何时插秧,用了何种技术,何时收割,如何加工... ...一应俱全,清清楚楚。“有点意思。”年轻人笑道,当即买了两箱。我在一旁看着,不觉暗自称奇。想起从前农民卖粮,不过是用麻袋装了,拉到集市上吆喝叫卖,价钱高低全凭买主眼力。而今这老农,不仅懂得什么“超氧化物歧化酶”,还会用二维码追溯产品来源,真是时代不同了。正思忖间,忽见几位西装革履的人士来到摊前,与女士亲切交谈。听谈话内容,方知是新区管委会的干部,前来考察地标产品推广情况。“大姐,你这SOD大米项目发展得不错啊。”为首的一位说道,“听说已经带动周边好多农民共同种植了?”宋女士连连点头,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全靠政策支持!咱们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提供稻种、技术指导,最后统一收购销售。去年每亩地比普通水稻多赚二千多元哩。”这时,一个背着相机的记者挤过来,对着女企业和干部们一阵拍摄,然后又转向围观的群众:“大家为什么喜欢买这种大米?”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抢先答道:“吃着放心啊!扫一下就知道是从哪儿来的,怎么长的。”旁边一位老者接过话头:“我糖尿病多年,吃这米血糖升得慢,儿女们都认准了这个牌子买。”日渐西斜,宋女士摊前的大米已售出大半。我最后也买了一礼品盒,打算回家尝尝鲜。离开会场时,回望那片热闹景象,忽然心生感慨。雄安这座“未来之城”,不仅在高楼大厦、智能交通上体现创新,就连最传统的农业,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那SOD大米,不只是一袋食粮,更是农民用科技武装头脑、靠知识改变命运的见证。地标节上的品牌树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SOD大米招人喜爱,也非偶然。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创新与传承正完美交融,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暮色四合,华灯初上。人们提着大包小包渐渐散去,而明日,又将有新的故事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