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心腹大患曝光!不是中巴,竟是80万移民撑腰的加拿大

 141     |      2025-10-09 00:03:18

这事儿说起来,真比电影剧本都魔幻。

你说,两个隔着大洋、风马牛不相及的国家,一个天天在宝莱坞里载歌载舞,另一个把冰球当国球,怎么就搞得跟世仇似的?

最近的新闻,你可能都看到了,加拿大和印度外交官互相拉黑、驱逐,那叫一个毫不客气。

但要我说,这都是小场面,真正的戏剧冲突,早在几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就说2023年那个夏天吧,温哥华郊区的萨里市,一个叫哈迪普·辛格·尼贾尔的锡克教领袖,光天化日之下,被人连开34枪打死。

这数字听着就渗人,搞得跟好莱坞动作片似的。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站出来,甩锅给印度,说有“可靠证据”是新德里的特工干的。

你瞧瞧,这哪是国家间的矛盾,分明是黑帮火并的戏码,只不过演员换成了西装革履的外交官和国家情报机构。

这事儿要掰扯,就得把时间倒回去,回到那个血色弥漫的1984年。

在那之前,印度国内的锡克教徒和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矛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锡克教是独一份儿,信奉一神论,还讲究众生平等,跟印度教那套森严的种姓制度和神仙满天飞的理论,压根儿就尿不到一个壶里。

更何况,这帮人是出了名的能打,当年大英帝国在南亚横扫千军,唯独在锡克人手里吃了大亏,后来直接把他们收编成了殖民体系里的“王牌打手”。

所以,当上世纪80年代,旁遮普邦的锡克极端分子嚷嚷着要建一个叫“卡利斯坦国”的独立国家时,印度政府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就炸了。

她直接派兵围攻锡克教圣地——金庙。

那场“蓝星行动”,金碧辉煌的庙宇被炮火夷为平地,成千上万的锡克平民和教徒死伤。

你以为这就算完了?

不,血债必须血偿。

就在几个月后,英迪拉·甘地在自己的家里,被两名贴身保镖,也就是锡克人,乱枪打死。

接下来的事儿,你都能猜到。

整个印度都疯了。

印度教徒上街高喊复仇,见锡克人就杀,大屠杀持续了好几天,死了几万人。

对于活下来的锡克人来说,印度已经不是家了,而是噩梦。

于是,一场大逃亡开始了。

他们利用和英国人当年的渊源,纷纷移民到了英联邦国家。

而其中最慷慨、最缺人、也最开放的,就是枫叶国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当时一心扑在移民经济上,对这批能吃苦、又抱团的锡克移民,简直是敞开怀抱。

殊不知,他们接纳的不仅仅是人口,还有那份世代相传的血海深仇。

如今,加拿大的锡克裔人口已经快80万,他们聚居在几个关键选区,形成了一个无人敢惹的“票仓”。

谁能拿到他们的支持,谁就能在选举中占据优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总理特鲁多可以戴着头巾,出席锡克人的活动,甚至允许他们在加拿大的土地上,搞各种反印度的“卡利斯坦”独立运动。

这事儿就变得特别拧巴。

印度政府看着自己国内的分裂分子,在加拿大逍遥法外,还天天在社交媒体上花式骂街,甚至搞了个花车游行,重现英迪拉·甘地被枪杀的场景,当着全世界的面往印度心口捅刀子。

印度能不炸毛吗?

当然不能。

他们觉得加拿大是在支持恐怖主义,是在挑战自己的主权底线。

而加拿大呢,特鲁多为了他的选票,只能硬着头皮打“言论自由”和“人权”这张牌,你说这俩国家能不掰扯清楚吗?

你再看这事儿,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荒诞感。

印度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选择用强硬的手段镇压,结果呢,把矛盾推到了国外,养出了一个更强大的“心腹大患”。

而加拿大,为了国内的政治利益,对一个外国的分裂主义运动,选择了绥靖,甚至纵容,最后搞得自己国家成了国际暗杀的“战场”。

这俩国家,一个把家务事搞成了国际头条,另一个把别家的恩怨当成了自己的政治筹码,怎么看都像是两只被困在自己逻辑里的刺猬,越想解决问题,扎得越深。

你说,这出戏最后会怎么收场?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

可能就像那场买刀剑的闹剧一样,最后谁也占不到便宜,只留下看客们在旁边哈哈大笑。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场跨越大洋的“兄弟阋墙”,还在继续,而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