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句传承千年的战争伦理,如今被一个国家彻底踩在脚下。 不是小说桥段,也不是历史演绎,而是真实发生在2025年中东大地上的外交灾难——以色列国防军向一支由20多个国家组成的外交使团开火,其中包括中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的外交官与记者。 他们并非潜入战区搞破坏,而是在约旦河西岸的杰宁地区进行公开的人道主义考察,高举外交旗帜,身份清晰可辨。 然而,以军士兵没有鸣枪示警,直接用实弹扫射,逼得外交人员仓皇逃命。这不是误判,这是对国际法赤裸裸的蔑视。
这一事件发生后,巴勒斯坦外交部立即发布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的暴行。视频画面显示,当天阳光充足,外交车队整齐有序,随行人员佩戴明显标识,甚至有人手持摄像机记录现场情况。 就在这样毫无隐蔽性的前提下,以军仍从远处持续射击,子弹击中车辆、地面,迫使使团成员四散奔逃。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撤离过程中,枪声仍未停止。 这种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卫”或“警告”的范畴,更像是有意驱赶甚至威慑国际观察力量。
面对全球哗然,以色列的回应显得轻描淡写且漏洞百出。 以军声称外交团“偏离预定路线”,误入“未授权战区”。 但问题是,所谓“军事禁区”的边界本就模糊不清,且经常单方面扩大。 更重要的是,即便路线有争议,面对一群未携带武器、高举外交旗帜的非战斗人员,使用致命武力是否符合比例原则?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明确规定,外交人员享有不可侵犯权,即使身处冲突区域,也应受到保护。以色列此举无异于在国际法的封面上狠狠踹上一脚。
这不是以色列第一次挑战外交底线。 过去数年,类似事件屡见不鲜:空袭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哨所、炸毁加沙地带世界粮食计划署运营的慈善厨房、袭击国际救援车队。 每一次,以色列都以“存在安全威胁”或“哈马斯利用平民作掩护”为由辩解。 但当这些说辞被反复用于针对国际组织和外交代表时,其可信度早已破产。 所谓的“调查”从未带来追责,所谓的“遗憾”也从未转化为实质改变。
此次遭袭的外交使团,是由欧盟牵头组织的联合人道访问。 成员包括中国驻巴勒斯坦代办、俄罗斯中东问题特别代表、法国文化参赞、德国发展合作官员等。 他们的任务是评估杰宁难民营的生活状况,并为后续援助提供依据。 正是这样一个旨在缓解人道危机的行动,却被以色列视为“潜在威胁”。 内塔尼亚胡政府长期以来将整个约旦河西岸视为战略缓冲区,不断通过行政命令扩大军事管制范围,几乎将所有巴勒斯坦人口密集区划入“临时禁地”。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此事上的沉默耐人寻味。作为以色列最坚定的盟友,华盛顿仅表示“已关注相关报道”,却未发表任何实质性批评。 这种纵容态度助长了以色列的有恃无恐。 试想,若此类事件发生在俄罗斯或伊朗控制区,西方国家是否会如此克制? 恐怕早就祭出制裁、断援乃至军事干预的手段。 双重标准之下,国际规则正在沦为强权手中的橡皮筋。
更值得警惕的是以色列高层日益极端的言论。 多名内阁成员及议员公开宣称“巴勒斯坦人不是人”、“加沙必须被彻底清除”。 这些话语不仅暴露了种族主义倾向,更为军事行动提供了意识形态 justification。 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将敌对方非人化,那么任何暴行都将变得“合理”。 在这种氛围下,外交使节不过是碍眼的“多余人”,随时可能成为“误伤”对象。
历史上,“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不仅是战场默契,更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春秋时期,楚国使者申舟被宋国杀害,楚庄王愤而发兵围宋九月,只为讨回一个说法。 而在今天,一个主权国家公然袭击多国联合外交团,却只换来几句敷衍道歉,连基本的责任追究都没有。 这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一些分析指出,以色列此举意在传递明确信号:任何外部势力不得干涉其军事行动。 无论是调解方、观察员还是援助机构,只要进入其认定的“作战区域”,就可能面临风险。 这种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威慑,目的是切断外界对加沙和西岸的真实了解,从而在信息战中掌握绝对主动权。
事实上,近年来进入加沙的国际记者数量锐减,独立人道组织的工作频频受阻。以色列以“安全审查”为名,严格限制人员进出。 此次袭击外交团,很可能就是这一封锁政策的延伸。 当真相无法传出,战争机器便可以肆无忌惮地运转。 而那些试图揭开帷幕的人,无论身份如何尊贵,都会被定义为“闯入者”。
中国外交官也在此次事件中险遭不测。 这并非孤立现象。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在中东的和平斡旋力度加大,多次提出停火倡议,并派遣特使穿梭调解。这种角色显然触碰了以色列希望独自掌控局势的神经。 虽然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袭击具有针对性,但在一个连联合国人员都难以幸免的环境中,任何中立立场都可能被视为威胁。
这场风波再次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绝对实力面前,道德准则往往苍白无力。 以色列拥有中东最强的军事力量和最坚固的外部支持,使其敢于一次次突破红线。 它深知,即便犯下重罪,也不会真正付出代价。 于是,“不斩来使”成了笑话,“外交豁免”成了空谈,国际法成了一纸具文。
当谈判人员可能被诱杀,当调解团队可能被伏击,当人道使命可能被子弹打断,这个世界还剩下多少文明的体面? 以色列的行为不只是对某一个国家的冒犯,而是对整个现代国际秩序的挑战。 它用枪声宣告:在这里,只有枪炮说话,没有道理可讲。
参考来源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