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的领航者,不论是毛主席亲近的工作人员,还是仅仅耳闻他大名的人,提到主席,首先想到的都是他那宛如邻家大哥般的亲民形象,就像个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而咱们的主席,真的是这么做的。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起来,每年春节,他都会把大家聚在一起,一块儿吃顿热闹的团圆饭。饭桌上,主席还会跟大家拉家常,问问每个人的家里情况咋样。
要是哪位同志家里条件差些,或者最近手头紧,主席没几天就会拿自己的薪水去帮助他们,送上关怀。
但是,这位一向和蔼可亲的主席,在1960年大年三十那晚,正当饭桌上欢声笑语、气氛融洽之时,他突然放下了才咬了一口的葱花饼,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变得严肃起来,对旁边的警卫员说道:
这葱油饼不对劲,赶紧把做饼的师傅叫过来。
那时候,所有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直到厨师程汝明走了过来,揭开厨房里的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后,大伙儿才明白主席为啥发脾气。而且,这么一来,大家对主席心里装着老百姓的做法更加佩服了。
【螃蟹下的主席为民之心】
1959年秋天,那可是个动荡不安的时候,从那会儿起,咱们国家就遭遇了连续三年的天灾,南边洪水泛滥,北边干旱严重。
有一天,毛主席翻阅着各地不断上报的灾害消息,心里很是挂念。他瞅着手里的那份文件,心想得亲自走一趟,去山东、河南这些地方实地看看。得掌握第一手的情况,好琢磨出最合适的救灾法子。
这次到访,毛主席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大片田地,足足有上百亩,却干得裂开了缝,收成连往年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烈日炎炎下,老百姓辛苦劳作,弯着腰,背影显得特别瘦弱,衣服紧贴着身子,勾勒出一副皮包骨的模样。
探访结束后,毛主席一回中南海,立马就叫上中央的领导们开了个会。他说:
我没法带着大伙儿走进新中国的大门,却还让他们过着旧时候的日子。
因此,他要求全国各地赶紧推动农业和工业生产,争取早点对抗自然灾害,搞定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同时让中央政府重新评估每个人的口粮标准。
为了让老百姓能得到更多的救命粮食,毛主席给自己立了三个简单规矩:不碰肉,不沾蛋,粮食绝不多吃一口,严格按照定量来。
他每个月就靠26斤粮食过日子,经常自己吃得很少,总是把剩下的留给孩子们。
另外,毛主席每个月的口粮,他都会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从自己薪水里扣钱,上交给中央作为伙食费用。
结果就是这样,他态度坚决,每天的食物基本都是稀得不见米的粥,再搭配上些马齿苋、菠菜这类没啥营养的青菜。
没想到1959年的那场天灾只是个开始,到了1960年,苏联突然停止了对我们的所有援助,而且他们还找上门来,要我们还之前他们在军事、经济和重工业上给我们的那些资助,算上利息,一共得好几百万卢布呢。
国内情况棘手,国外压力山大,毛主席肩上担子很重。打那以后,中南海里,毛主席那间办公室的灯,基本上一整晚都亮着。
他老在想,到底要怎么才能走出现在的难关。
没多久,主席因为工作太忙,经常顾不上吃肉、蛋这些有营养的东西,结果身体肿了起来,连平时穿的鞋子都挤不进去了,最后还是警卫员特地给他找了大两号的鞋子才能穿上。
瞧着毛主席身体日渐消瘦,周总理心急如焚地赶过来劝他,说就算是为了老百姓,也得多少吃点肉,把自己的身子骨养好。可毛主席每次都微笑着推辞:
你其实也不吃肉嘛,想想长征那时候,条件多艰苦都熬过来了,现在这点事儿算啥,大家伙儿不也都在忍着呢,跟咱没啥两样。
这时候,毛主席的老友宋庆龄知道了他的健康状况,特地挑选了几只大闸蟹,自己从上海带到北京来看望他。
一开始看到这些螃蟹,毛主席还是不太想接受。宋庆龄心里早就有数了,主席会是这样的反应,她便说道:
螃蟹这玩意儿,既不是肉做的,也不是蛋生的,所以它没撞上你那不吃肉、不吃蛋、还有啥来着的三条规定。
看到老朋友大老远专门跑过来看自己,主席心里过意不去,不想让她白跑一趟,于是就收下了礼物。
毛主席的大厨程汝明一听这事儿,立马又把那本来挺干净的厨灶拾掇了一通,打算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好好做这几只螃蟹,给主席补补身子。
但是等螃蟹做好了,毛主席却吩咐他把这道菜端给门外站岗的警卫战士,并说道:
他们干的活儿比我重多了。
程汝明一听这话,眼泪就下来了,脑子里又浮现出今年春节那会儿的葱花饼风波。
【葱花饼下的隐秘往事】
毛主席提出了“三不”原则后,程汝明整天都高兴不起来。
大家对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不太清楚,但他心里明镜似的,啥都知道。
自打1954年他走马上任那天,主席的随身大夫就跟他叮嘱上了,说要给主席弄点好的滋补品,好好给主席补补,毕竟主席在战乱年代身子骨可是吃了不少苦头。
程汝明虽然精通厨艺,手里还握着不少食疗方子,但问题就是,对方“不买账”。
两人头一回碰面,毛主席就跟他说,别搞那些国宴上的花哨手法了,简简单单熬点清粥,炒点小菜就行。
每天吃的饭菜都是固定数量的,就连春节那会儿也一样。毛主席还特别交代,说不用特地准备,把中午剩下的菜热一热,够大家伙儿分着吃就成了。
那时候,程汝明总会想办法,在那些不多的食材中挤出点肉末或者油星子,给主席做上一顿他特别喜欢的红烧肉,或者是萝卜丝饼,让他能多沾点荤腥。
到现在这个时候,因为自然灾害变得更厉害了,毛主席对自己要求更严了,他规定自己每天吃26斤定量,厨房里绝对不会多给一斤。除了青菜,家里也没啥别的吃的了。
看着毛主席日渐消瘦,程汝明心里头特别焦急。于是,他隔三差五地去找毛主席,想跟领导说说,看能不能从政府那边弄点肉来,好给他做碗红烧肉补补身子。但每次都是一样,毛主席都婉言谢绝了。
转眼间,1960年的春节快到了。瞅瞅案板上摆的那些食材,程汝明心想,得给主席整一桌美味的,可做好之后,咋样能让主席乐意吃下去,这倒成了个难题。
刚开始在毛主席身边做事那会儿,他了解到主席不爱吃葱。可他呢,是个地道的山东人,特别爱吃葱。所以,尽管知道主席的口味,他还是时常忍不住想让别人也尝尝葱那独特的好味道。
所以,在那几年在中南海的日子里,他使出了自己的全部烹饪本事。通过不停地琢磨和研究,到了1958年,他拿葱花、食盐和五香粉,给毛主席做了一份香喷喷的葱花饼。
送过去那会儿,程汝明心里七上八下的,就怕毛主席不爱吃。没想到,毛主席一连吃了好几块,还直夸葱花的味道真不错。
程汝明琢磨着再做回葱花饼,但他心里其实打着小九九。做饼那会儿,他悄悄在每个葱花里头都夹了点肉末,就连煎饼用的油,也都是特意用肥油熬出来的。
果然没错,等所有菜都摆上桌,毛主席最先动筷的就是那款他之前大大称赞过的葱花饼。
还没让毛主席吃上几口饭,他就猛地变了脸色,赶紧让人把厨师给叫了过来。
他一口咬下去,发现里头掺着肉末,这才意识到这次的葱花饼油脂放得多了点。
程汝明走到跟前时,毛主席瞧着眼前的这位老厨师,他已经跟了自己整整6年了。这次,毛主席头一回对他提出了批评,又一次叮嘱他说:
现在老百姓都在过难关,我相对而言还算过得去,不能违背那三条不变的规矩。
很明显,毛主席从来都没给自己搞过啥特殊待遇。
尽管挨了批评,程汝明心里头却跟明镜似的,知道毛主席的用意,因此他一点儿也不生气。他就是觉得主席吃得太简单了,心里头怪不是滋味的。
程汝明把螃蟹递给警卫员时,大家都是在主席的注视下,硬着头皮含泪吃完的。说实话,那味道在他们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都觉得那是自己这辈子吃过的最美味的螃蟹。
【始终如一的毛主席】
毛主席心里一直装着老百姓,这可不是等他当了大官之后才有的事儿。
1911年投身辛亥革命那会儿,他心里想的全是老百姓,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他们,以人民的福祉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由于这个时间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主席多次遭遇危险,但他始终坚持革命的核心原则不动摇。
在那三年灾荒的艰难日子里,由于时间紧迫,他经常拿着灾情报告看到深夜,根本睡不着。他到处翻书查资料,还向各种技术人员打听,就想知道中国啥时候能经济复苏,粮食生产能恢复正常。
他跟相关的人说:
有啥事儿就直接找我毛泽东,我肯定帮你们搞定,只要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儿,我一定管到底。
经过主席和其他领导人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1962年,咱们国家终于挺过了那三年的困难饥荒日子。
1964年那会儿,咱们国家自个儿搞出了第一颗导弹,名叫“东风二号”,这下可算是突破了苏联给咱们的技术难关。到了1965年,咱们还顺利地把之前欠苏联的钱都给还清了。
灾荒过去的那天,毛主席瞅着餐桌上那个以前少见如今却常见的主食,他开心地拍起手来,笑着说,老百姓这回能敞开吃白米饭了,咱们中国人再也不用为饿肚子发愁了。
程汝明最终成功给毛主席烹饪出了一道美味的红烧肉。
毛主席对待人民那是一心一意,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对子女们也是同样要求,绝不搞特殊。
1946年,毛岸英在苏联学完回来头一天,毛主席见到这个19年没见面的儿子,开口第一句话就让他把呢大衣脱了,换上件旧棉袄,然后去农村帮忙搞土地改革。
毛主席对毛岸英说,别老摆着知识分子的架子,得多听听老百姓的心声,可不能跟群众脱节了。
在教育其他孩子的时候,毛主席每次都会这样讲:
大伙儿,有本事的话,就给国家搭把手,没那能力也别给老百姓添乱,更别想着借我的名头来办事。我所有的一切都是老百姓给的,我可不能对不起大伙儿。
另外,他叮嘱孩子们不能有特殊待遇。他的子女们一直铭记他的教诲,没有让他失望,生活得十分简朴,从不张扬。
毛主席心里一直记着不能辜负人民,所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为老百姓做事上。
【疾病缠身,不忘国民】
1972年2月11日晚上十二点多,北京城睡得正香。但毛主席在中南海的卧室里头,情况可就不一样了,乱得跟打仗似的。几个穿着白衣服的医生,眼睛都急红了,不停地按着主席的胸口,想尽办法救他。
周总理听到消息后立马赶了过来,他紧紧抓着主席的手,不停地叫着主席的名字。但主席躺在床上,呼吸一点点变弱,好在医生们经过好几个小时的全力救治,主席终于醒了。
毛主席一睁开眼,首先就对旁边的人说别担心,接着就关心起自己的身体,问能不能坚持到21号见尼克松。
原本医生认为还行,但仔细琢磨下,毛主席那会儿有肺心病、冠心病等一堆毛病,身体根本撑不住跟尼克松见面,所以就改主意了,建议他还是躺着休养为好。
对于毛主席来说,1960年苏联突然变脸,这使得中国在之后的好多年,在经济、外交上都受到了不少国家的压制。刚跟美国的关系有了点缓和,像是为中国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新窗户,他又怎么可能闲得下来呢?
因此,医生一走,他立马叫警卫员帮他拾掇一下外表,接着就让他送自己去见尼克松。
那次见面后,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里这样记录:我一看到毛主席的状态,心里琢磨着可能也就聊个15分钟吧。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俩竟然侃了一个钟头。
这一个小时,毛主席硬是挺着,给新中国带来了一个新的国际朋友。
中美关系的转变,让全球的眼光重新聚焦到了中国身上,给后续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铺就了一条顺畅的国际道路。
时间,总是不饶人。到了1976年7月,毛主席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连自己走路都不行了。
但就在那一年的7月28号,唐山发生了大地震。这消息很快传到了毛主席那儿,他二话不说,立马把华国锋叫来,吩咐他替自己去前线,看望受灾的群众,并催促中央赶紧调配人手和资源去救援。
华国锋离开后,毛主席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他又吩咐工作人员,把关于唐山灾情的那些报告,一封封念给他听。
最终,他毅然决然地忽略了医生的劝告,双手不停颤抖,还是亲自翻阅了华国锋从前线紧急送来的那份关于唐山地震救援的申请文件。
1976年9月9号,毛主席离开了我们。在他走的那几天前头,就已经讲不出话了,但还是硬撑着,一遍遍努力跟华国锋他们表示,得把唐山的救灾做到位,得给那儿的老百姓通电、通水,建好房子,让他们日子能过得去。
之后,大家在整理毛主席留下的东西时,找到了两件很特别的东西。一个是表示他愿意把120万稿费捐给中央的信件,另一个则是他穿了二十多年,上面缝了73个补丁的睡衣。
这两样东西,是他一辈子清清白白、为老百姓做事的证据。虽然他走了很多年,但大家心里都还记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