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改善背后的秘密:从“有河皆干”到“鱼翔浅底”的惊人转变
碧水清波,鱼翔浅底,这般美景正从记忆中的画卷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关乎自然,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和未来命运。
嗨!家人们,希望看文章的你,有美好的一天,轻松涨知识,结尾有彩蛋哦!
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90.4%,首次突破九成大关。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太湖水质更是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水平。
01 巨大转变,从历史低谷到生态高峰
回顾2015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仅为64.5%。不到十年时间,这一数字提升了近26个百分点,成就令人瞩目。
曾经,“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是海河流域等地区的真实写照。如今,海河流域水质首次由轻度污染提升至良好,2022—2024年连续三年无劣Ⅴ类水体。
这种转变不仅发生在海河流域。2023年,北京市Ⅰ-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71.3%,较2019年增加16.2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河流。
02 关键举措,抓住治理“牛鼻子”
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成为水环境治理的“牛鼻子”。沿长江11省(市)、沿黄河9省(区)累计查出排污口23万余个,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过90%。
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也超过90%。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环保工作者日夜奋战的成果。
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700余座,解决污水管网不完善等3500多个问题。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水环境持续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03 技术创新,构建立体监管体系
“天-空-地”立体监管体系的构建,为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卫星遥感、人工智能、水下观测、环境DNA等先进技术,正在大幅提升水生态监测评价的技术水平。
北京市在全市布设了200余处监测点位,以理化、水生生物、生境为监测指标,对河流、湖泊、水库等不同水体定期调查监测。
这种精准的监测体系,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04 生态修复,从水净到鱼跃
水生态环境改善不仅仅是水质指标的提升,更是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2021—2024年,长江流域共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2017—2020年增加36种。
在西苕溪,中华秋沙鸭、中华水韭等濒危物种数量明显增加,安吉小鲵、塘鳢等水生生物种群数量逐步恢复。2022年6月,西苕溪甚至出现了较大的白鱼洄游潮。
北京市超过一半的河流以及超过七成的水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优良水平,水生生物物种丰富,土著鱼类普遍存在。
05 美丽河湖,从理念到现实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目前国家已制定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并动态更新,明确了2573个河湖水体,实现了江河“主动脉”的基本覆盖。
在地方层面,重点关注河流二三四级支流和群众身边的小微水体,在国家清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至各类河湖沟渠,实现“毛细血管”的有效打通。
密云水库和怀柔雁栖湖分别入选全国第一批和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为河湖保护树立了典范。
06 任重道远,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同人民群众对美丽河湖的期待还有差距。
湖泊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相比河流更大。海河流域整体水资源禀赋差、生态流量不足的现状仍未根本改观,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仍然不平衡、不稳定。
总氮污染治理、面源污染防控瓶颈亟待突破,城乡黑臭水体等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国控断面水质汛期波动明显,降雨后水质短期内明显恶化。
07 未来展望,共建人水和谐新画卷
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将达到40%。这一目标展现了国家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决心和信心。
未来的水环境治理将更加注重“三水统筹”,即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通过保障生态水、用好再生水、多渠道补水,实现“水量丰起来”。
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城乡的靓丽风景线,让每一片水域都成为百姓的幸福源泉,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这不仅是美好的愿景,更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本文综合整理自生态环境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等官方发布信息)
结尾彩蛋:小鱼儿的疑问
标题:清水的喜悦
小河里的两条小鱼在清澈的水中欢快地游着。一条小鱼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最近水变得这么清澈啊?我都能看到水底的小石子了!”鱼妈妈笑着回答:“这是因为人类朋友更加重视保护水资源了呀。他们治理污水,清理河道,还我们一个干净的家。”小鱼好奇地问:“那他们会一直这样保护下去吗?”鱼妈妈肯定地说:“当然会啦!你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节水爱水的行动中,我们的家园会越来越美的。”小鱼高兴地摆动着尾巴:“太好了!那我以后也要做一条爱护环境的小鱼,和人类朋友一起守护我们的清水家园!”
关注、点赞、收藏,博主会第一时间让你掌握最新有价值的资讯,同时也欢迎家人们加入粉丝互动群,需要的私信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