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干了44年,结果每月养老金还没5200元,这合理吗?”老陈在茶馆里一拍桌子,旁边的王叔立马接话:“你工龄那么长,不该啊!”可社保局小李却笑着摇头:“光看工龄远远不够。”到底是怎么算的?这事儿真有猫腻?
正文
很多人以为,只要熬得久、工龄长,退休后就能过上宽裕日子。可现实常常泼来一盆冷水。浙江经济发达,可像老陈这样干了大半辈子的企业员工,每月到手5100多块钱,还真不是个例。这里头究竟藏着哪些门道?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误区:咱们嘴里的“工龄”,其实只是工作总年限,而养老金真正认的是“缴费年限”。说白了,你在单位混日子的那些年,如果单位没给你交社保,那些时间根本不算数。这一点,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类似误解普遍存在。
举个身边例子:我邻居李伯今年刚退休,他也觉得自己30多年铁打岗位肯定能拿高工资。但仔细查查,他前10年的临时合同期根本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这部分直接被排除在外。所以别看他身份证上的年龄和工作履历挺唬人,到头来有效缴费才20多年。
再来看数据——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浙江2023年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已经突破1万元,但同样是40多年班底,有的人每月能领6000多,有的人还不到5000。这差距不是靠加班或者资历堆出来的,而是因为以下五点:
第一,“最低基数”成最大绊脚石
许多中小企业为了省钱,都按政策允许的最低标准给员工交社保。2023年浙江最低基数4880元,仅占社会平均工资47%。如果44年的大半时间都踩着下限走,即使干到白发苍苍,也很难享受高额养老金。据民政部白皮书披露,目前全省约有四成企业职工长期处于低基数参保状态。
第二,“视同缴费”只兜底,不加分
1993年前那批老人算作视同缴费,这相当于国家照顾改革前职工的一种补偿。但这笔账只按100%社会均值核算,没有机关事业单位那种1.2甚至2.0倍系数优待。如果你的职业生涯早期全靠这个撑场面,那最后拿到手的钱自然比公务员、老师们少了一截。
第三,“个人账户”积累决定实打实收入
个人账户的钱主要来自你自己的8%工资扣款。如果一直用低档次参保,一年至少比别人少攒五六千块。拉长战线,一晃几十万就溜走了。“我攒了一辈子,到底都去哪儿啦?”不少老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账目公开透明,只不过起跑线不同罢了。(数据源自《2025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第四,“职业(企业)年金”缺席导致收入断层
机关、国企一般会给员工配套职业或企业年金,相当于第二份保障。而绝大多数中小微型公司连听都没听说过,更别提操作实施。有调研显示,同等条件下,仅凭这一项补充收入,就可能拉开800-1200元/月差距,让普通打拼者望尘莫及。
第五,“调整倾斜有限”,雪中送炭难变锦上添花
每逢年度调整,政府会对高龄和低收入群体适度倾斜,比如70岁以上一年涨几十块,但幅度有限,对缩小整体差距帮助并不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核准,目前60-69岁群体平均增幅仅为110元/年以上,与实际生活成本增长脱节明显。
讲完这些,不禁让人在心里嘀咕一句:“那我们年轻时候拼命干活,是不是白搭?”其实也不能这么悲观。从政策角度来说,现在正鼓励大家按实际工资足额参保,并且逐步推动更多行业建立补充养老机制。不信的话可以翻翻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上面写得明明白白,各类支持措施正在逐步落地推广呢!
所以,在职的小伙伴们记住三句话——
第一,多跟老板沟通争取足额交社保;
第二,看重那些愿意掏腰包买职业(企业)年金的大公司;
第三,如果快退休发现年份不足,可以主动申请延长,多攒一年是一份踏实保障。
#百家号银发科技#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只盯着“熬资历”,忽略关键细节,到头来发现自己辛苦换来的并非预期回报,你是否会重新思考人生选择?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