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乌克兰生活了半年,说几句可能很多人不爱听的大实话

 199     |      2025-09-11 03:56:25

昨天在基辅的超市排队时,前面一个大妈突然转过身对我说:"你是中国人吧?谢谢你们国家。"我愣了一下,还没反应过来,她已经拍拍我的肩膀走了。这种事在这半年里发生过很多次,但每次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这就是我在乌克兰生活最直观的感受——很多事情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第一个震惊:他们真的把战争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来乌克兰之前,我脑海里的画面是满目疮痍,人人愁容满面。结果到了基辅,第一天就被现实打脸了。

记得那是三月份的一个周末,我刚搬进位于市中心的公寓,楼下就是一条商业街。中午刚想睡个懒觉,就被楼下的音乐声吵醒了。我趴在窗台上一看,好家伙,街上搭了个小舞台,十几个年轻人在那儿又唱又跳,围观的人不少,还有人跟着拍手。

我当时就纳闷了:这是在搞什么?

下楼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隔壁的邻居安娜,一个三十多岁的单亲妈妈。我用蹩脚的英语问她:"外面在干什么?"

"Oh, just some young people having fun. It's Sunday," 她很自然地说,"You know, life goes on."

Life goes on。这句话当时就让我很困惑。战争还在进行,虽然基辅相对安全,但毕竟国家还处在战争状态啊。可这些人怎么能这么...正常地生活?

后来跟安娜熟了,我才明白。她告诉我,刚开始战争的时候,大家确实很恐慌,每天晚上都要躲地下室。但慢慢地,你发现如果每天都活在恐惧中,那就不是活着了,是在等死。

"我儿子才8岁,"安娜说,"我不能让他觉得世界末日了。他还要上学,还要交朋友,还要快乐地长大。"

这让我想起了当时很多中文网络上的讨论,大家都在分析乌克兰的局势,预测什么时候结束,谁输谁赢。但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考虑的是明天孩子的午饭吃什么,周末要不要去公园。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四月份的一个晚上。警报响了,按照规定大家要去地下室。我跟着安娜和她儿子下楼,以为会是很紧张的气氛。结果到了地下室,我看到了什么?

一个老头在角落里调吉他,准备给大家唱歌;两个中年女人在讨论明天菜市场买什么;几个小孩在玩石头剪刀布。安娜拿出手机给儿子看动画片,声音开得很小,但孩子看得很专注。

"这样的夜晚我们经历了很多次,"一个大爷用英语对我说,"如果每次都哭哭啼啼,人就疯了。所以我们学会了在任何地方都要活得像个人。"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韧性。不是媒体上说的那种英勇无畏,而是一种更朴实的坚持:无论环境多恶劣,都要保持作为人的尊严和快乐。

回过头想想,我们中国人其实也有这种精神,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我们习惯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们说"life goes on"。本质上都是一种面对困难的哲学。

第二个发现:他们的社交方式让我这个社恐很不适应

在中国的时候,我是个典型的社恐。除了工作需要,基本不主动跟陌生人说话。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最好别轻易打扰。

但在乌克兰,这套逻辑完全行不通。

记得有一次,我在地铁站等车,一个看起来六十多岁的大爷突然走过来问我:"Are you from China?"

我心里第一反应是:完了,要不要报警?但还是礼貌地点了点头。

结果大爷特别兴奋,开始跟我聊他年轻时候看过的中国电影,问我知不知道李小龙,说他特别想去中国看长城。整整聊了十几分钟,直到我的地铁来了。

最开始我觉得这大爷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后来发现这种事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买面包的时候,老板娘会问你从哪里来;坐公交车,旁边的乘客会主动帮你看站牌;甚至在街上迷路,随便拦个人问路,对方不但会详细指路,还可能带你走一段。

我室友德米特里跟我说:"在乌克兰,陌生人之间说话是很正常的事。特别是现在这种时候,大家都希望多一些温暖的交流。"

但说实话,这种社交方式一开始让我很不习惯。有一次在咖啡店,一个女生看到我在看中文书,直接走过来问:"Can I sit here? I'm very curious about Chinese characters."

在中国,这种情况下我肯定会觉得被冒犯了。但那个女生的眼神很真诚,我就让她坐下了。结果我们聊了一个下午,从汉字聊到中国菜,再聊到她的专业——心理学。最后她还教了我几句乌克兰语。

类似的经历多了,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中国人在社交这方面确实有点过于谨慎了?

当然,这种差异背后有深层的文化原因。德米特里跟我解释过,乌克兰人经历了太多历史变迁,大家都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有多珍贵。"也许明天就见不到了,所以今天为什么不好好聊聊呢?"他这样说。

而我们中国人的谨慎,可能来自于更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慢慢了解一个人,所以不急于在第一次见面就敞开心扉。

但有一点我必须承认:在乌克兰这半年,我的社交能力明显提升了。现在我也能主动跟陌生人聊天,也不会觉得别人的主动接触是冒犯。这或许就是环境改变人的力量吧。

第三个反思:他们对工作的态度让我重新思考什么叫"奋斗"

在国内的时候,我是个典型的"996"受害者。每天早上八点到公司,晚上十点才回家,周末也经常加班。当时觉得这就是奋斗,这就是上进。

到了乌克兰才发现,原来还有另一种活法。

我在基辅的一家科技公司找了份临时工作,主要负责一些翻译和市场调研。第一天上班,我七点半就到了公司楼下,结果发现门还锁着。

等到九点,同事们陆陆续续到了。我问我的同事伊万:"你们平时都几点上班?"

"九点到九点半之间吧,"他很随意地说,"没有人会卡时间。"

更让我震惊的是下午。五点一到,大家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走人。我以为这是个例外,结果发现每天都这样。

"你们不加班的吗?"我忍不住问伊万。

伊万看我的眼神就像看外星人:"为什么要加班?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我晚上要陪家人吃饭,要看书,要运动。这些不比加班重要吗?"

一开始我很不理解。这种工作强度,怎么可能有竞争力?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好?

但慢慢观察下来,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虽然他们工作时间不长,但工作效率很高。上班时间基本没人闲聊,大家都很专注。而且,由于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每个人的状态都很好,创造力也很强。

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要做一个紧急项目,需要连续工作几天。按照国内的习惯,我准备连轴转地干。结果项目经理亚历克斯说:"我们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但每天最多10小时,而且周末大家还是要休息。"

我当时心想:这样能做完吗?

结果不但做完了,质量还很高。关键是,项目结束后,大家的状态依然很好,没有那种身心俱疲的感觉。

亚历克斯跟我解释:"People are not machines. If you push too hard, the quality will drop, mistakes will increase, and eventually you'll get less done, not more."

这话让我思考了很久。在国内,我们总是把长时间工作当成敬业的象征,把休息当成懒惰。但真正的效率,或许不在于工作多长时间,而在于工作的状态和质量。

当然,我也理解文化差异背后的现实原因。中国的竞争确实更激烈,发展速度也更快,在某些阶段可能确实需要更高强度的工作。但乌克兰人的工作哲学也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也许我们可以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也保持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国内那些疯狂加班的日子,真正有价值的产出占多少?有多少时间是在"表演勤奋"?这些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

第四个体验:食物背后的生活哲学

说到乌克兰,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罗宋汤。但真正生活在这里,我发现他们的饮食文化比想象中丰富太多,而且透露出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邻居安娜请我吃饭的那次。她下午四点开始准备,我以为是简单的家常菜,结果到了晚上七点,桌上摆了八九道菜:红菜汤、烤猪肉、土豆饼、酸菜、黑面包,还有几种我叫不出名字的小食。

"这是平时的晚餐吗?"我问。

安娜笑着说:"算是吧。乌克兰人觉得,食物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表达爱意和尊重的方式。"

在中国,我们也重视饮食,但更多时候是在特殊场合。平时工作忙,经常外卖解决,或者随便炒个菜就行了。但在乌克兰,我发现很多人都会认真对待每一顿饭,哪怕是工作日的晚餐。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对食材的态度。有一次我跟德米特里去菜市场,看到他在一个摊位前待了十几分钟,跟老板聊这些土豆是哪里来的,怎么种的,口感怎么样。

"你们买菜都这么仔细吗?"我问。

"当然,"德米特里说,"食物是进入你身体的,你不了解它们怎么行?而且,跟卖菜的聊天也很有趣啊,你能了解到很多故事。"

这种对食物的认真态度,让我想起了我奶奶那一代人。她们买菜也会挑挑拣拣,跟菜贩子讲价聊天。但我们这一代,更习惯在超市快速采购,或者直接网上下单。

但乌克兰人的饮食哲学不仅仅是对食材的挑剔,更是对时间的态度。他们愿意花几个小时准备一顿饭,愿意跟家人朋友慢慢品尝,愿意在餐桌上聊天到深夜。

记得有一次,伊万请我去他家做客。从下午三点开始,我们先去买菜,然后一起做饭,边做边聊。晚上六点开饭,一直吃到十点。整个过程没有人看手机,大家就是单纯地享受食物和交流。

"在乌克兰,吃饭是一种仪式,"伊万的妻子奥尔加说,"它让家人聚在一起,让朋友更亲近,让生活慢下来。"

这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在战争期间显得格外珍贵。我问奥尔加:"现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还能保持这种生活方式吗?"

她想了想说:"正因为现在这种情况,我们更要珍惜每一顿饭,每一次聚会。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

这话让我很触动。我们总是觉得有的是时间,所以吃饭可以凑合,聚会可以推迟,生活可以随便一点。但真正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你才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现在即使回到中国,我也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再把做饭当成负担,而是当成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虽然不可能每顿饭都像在乌克兰那样丰盛,但至少可以认真对待每一次用餐。

第五个感悟:他们对外国人的态度让我重新理解什么叫包容

来乌克兰之前,我其实有点担心。毕竟作为一个亚洲面孔,在一个我不太了解的欧洲国家,会不会遇到歧视或者不友好的对待?

结果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不仅没有遇到歧视,反而感受到了超乎想象的善意。从前面提到的超市大妈的感谢,到地铁上陌生人的主动搭话,再到同事们的细心照顾,我感受到的都是发自内心的友善。

但最让我触动的是一次在餐厅的经历。

那是五月份的一个周末,我跟几个朋友去一家当地餐厅吃饭。点菜的时候,我的乌克兰语说得磕磕绊绊,服务员一直很耐心地听。后来我干脆用英语,结果发现服务员的英语也不太好。

就在我们都有点尴尬的时候,隔壁桌的一对中年夫妇主动过来帮忙翻译。他们不但帮我们点了菜,还推荐了几道特色菜,最后甚至邀请我们坐到他们桌上一起吃饭。

整个过程中,我没有感受到任何的不耐烦或者敷衍。相反,他们表现出了真正的热情和好奇。

"我们很少有机会跟中国朋友交流,"那个男士说,"能了解不同的文化,这很有意思。"

后来聊天中我了解到,这对夫妇的儿子在战争中失踪了,至今音信全无。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依然积极,对外国人依然友善。

"痛苦不应该成为仇恨的理由,"那位女士说,"世界需要更多的理解,而不是更多的隔阂。"

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国家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会不会有同样的包容心?

当然,我也理解这种友善背后的现实考量。乌克兰现在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对外国人友好是理所当然的。但即便如此,这种友善依然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刻意的表演。

更让我反思的是,作为来自一个大国的公民,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对小国的人民缺乏足够的尊重和了解?我们是不是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生活方式?

在乌克兰这半年,我学会了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不同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智慧和特色,都值得被尊重和学习。

写在最后:一些可能不太中听的反思

住了半年,该说的都说了。但有些话可能会让人不舒服,但我还是想说。

首先,关于对战争的理解。在网络上,我们总是习惯于站队,习惯于非黑即白的判断。但真正生活在这里,你会发现现实比网络讨论复杂得多。这里的人们有自己的痛苦,也有自己的坚持,他们不是某种政治话语的代言人,他们就是想正常生活的普通人。

其次,关于所谓的"优越感"。说实话,刚来的时候我心里多少有点优越感:我们是大国,我们发展得好,他们应该羡慕我们。但生活久了才发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他们的工作生活平衡、对食物的认真态度、人际关系的温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关于文化自信。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地觉得自己什么都好,而是既能欣赏自己的文化,也能学习别人的优点。在乌克兰这半年,我既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也为能体验不同的文化感到庆幸。

这就是我在乌克兰半年的真实感受。可能有些观点不够"正确",有些感悟不够"深刻",但这就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真实体验。

世界很大,文化很多样,人性很复杂。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的判断,而是更多的理解。

写于2024年9月,基辅

愿世界和平,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