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18日,朱德总司令题写的"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正式镶嵌在董存瑞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那天,隆化县城锣鼓喧天,好几万老百姓来看揭幕。当那八个金闪闪的大字露出来时,现场一片安静,不少人眼圈红了。冀兴坡站在纪念碑前,想起这一年多的折腾,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恍然大悟,他算是明白了毛主席的用心。
01
县委书记在台上说话:"感谢朱德总司令给董存瑞烈士题词,也感谢毛主席的深思熟虑。通过这件事,我们明白了什么叫组织原则,什么叫按规矩办事。"
台下掌声雷动。
老百姓们也都想通了——朱总司令的题词一样珍贵,毛主席的决定更显智慧。
这八个字,不只是给董存瑞的,也是给所有为了新中国牺牲的英雄们的。
从此,每当有人来到这座纪念碑前,读着这八个字,都会想起那个19岁的年轻人,想起他最后喊出的那句话:"为了新中国,冲啊!"
也会想起,一个伟大领袖是如何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选择的。
1956年隆冬,北风呼啸,雪花纷飞。
隆化县民政科的冀兴坡正在办公室忙碌,桌上堆着各种图纸——都是为扩建董存瑞烈士陵园准备的。
董存瑞炸碉堡的事,全国人民都知道。
那声"为了新中国,冲啊!"至今还在人们心中回响。
现在要给这位19岁的英雄修纪念碑,全县22万老百姓都盼着呢。
"冀科长,县委开完会了。"一个工作人员拿着会议记录进来。
冀兴坡接过一看,上面写得清楚:请毛主席给董存瑞烈士纪念碑题词。
这事儿不意外。
毛主席给刘胡兰题过"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董存瑞也是为了新中国牺牲的英雄,主席肯定也会同意。
冀兴坡收拾行李,准备进京。
他想,这趟北京之行应该很顺利,用不了几天就能带着主席的题词回来。
02
1956年12月底,冀兴坡带着县委、县政府的正式介绍信和全县22万人民的殷切期望,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列车在雪夜中穿行,车窗外的景色在黑暗中飞快掠过,就如同冀兴坡此刻的心情——急切而充满期待。
在火车上,冀兴坡不止一次地拿出那封介绍信仔细阅读。
信中详细介绍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特别强调了他在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战斗中的壮举。
那一天,面对阻挡部队前进的桥型暗堡,这位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第32师第96团第2营第6连第6班的班长,毅然用身体做支架,托起炸药包,与敌人的碉堡同归于尽。
信中还提到,董存瑞从小就表现出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1929年出生于河北怀来县贫苦农民家庭的他,13岁时就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了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5年参军后,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十多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得3枚"勇敢奖章"和1枚"毛泽东奖章"。
更让冀兴坡感动的是,董存瑞牺牲时喊出的那句话——"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体现的正是一个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
这样的英雄,这样的事迹,毛主席一定会被深深感动,一定会欣然提笔为他题词。
到了北京,冀兴坡先找到河北省驻京办,然后被引到政务院内务部。
内务部的接待室里,冀兴坡有点紧张。
墙上挂着毛主席的相片,那慈祥的笑容让人心里踏实些。
"请进。"一个中年干部出来了,态度挺和气。
冀兴坡说明来意,递上县里的介绍信。
那干部看得仔细,不时点头。
"董存瑞同志确实是好样的。"干部说,"你们的要求我们理解。不过主席事务繁忙,需要向上汇报,你先回住处等消息。"
冀兴坡心想,这事儿有门儿。
最多一个礼拜,应该就有结果了。
03
哪知道,一个礼拜过去了,没动静;半个月过去了,还是没动静。
冀兴坡坐不住了,跑到内务部问。
"已经报上去了,领导们正研究呢,你再等等。"还是这话。
1957年正月,冀兴坡第二次来北京。
内务部的人说:"还没定下来,你先回去,有消息我们通知你。"
冀兴坡纳闷了。
按理说,给英雄题词不是挺正常的事吗?
主席以前不是给刘胡兰题过词吗?
董存瑞的事怎么这么复杂?
回到隆化,县领导和老百姓都问情况。
冀兴坡只能说:"还在研究,让咱们等等。"
3月1日陵园工程要开工了,冀兴坡得回县里筹备。
4月份又去了一趟北京,得到的还是老话:"领导还没定,不过我们会尽快办的。"
这下冀兴坡真搞不懂了。
到底是什么事这么难决定?
在北京的那些日子里,冀兴坡经常一个人在街头漫步,思考着这个问题。
他路过天安门,看着雄伟的城楼,想起毛主席在那里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他路过中南海附近,知道毛主席就在那里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
董存瑞的事,对毛主席来说也许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件小事,但对隆化县22万人民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陵园的扩建工程已经进入关键阶段。
如果再拿不到题词,纪念碑的建设就会受到影响。
县里的同志开始催促,群众也在议论。
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冀兴坡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是不是应该派更高级别的领导去北京?
面对这些质疑,冀兴坡心中压力很大,但他没有放弃。
他深信,毛主席一定会为董存瑞这样的英雄题词的,只是时机还没有到。
也许,毛主席正在构思更加深刻、更加贴切的词句;也许,毛主席正在等待一个特殊的时刻来完成这件事。
5月,随着天气转暖,冀兴坡再次踏上了去北京的路。
这已经是他第四次为题词的事跑北京了。
在火车上,他暗下决心:这次无论如何都要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题词的事拖延了这么久。
6月初,冀兴坡第五次来到内务部。
这回,总算有结果了。
"冀同志,题词出来了。"那个负责人笑着从抽屉里拿出个文件袋。
冀兴坡心跳得厉害,接过袋子小心打开。
里面是张16开的宣纸,上面写着八个大字:"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字写得真好,苍劲有力。可是冀兴坡看到落款,整个人愣住了。
不是"毛泽东",是"朱德"!
冀兴坡半天说不出话来。
朱总司令的题词当然珍贵,可全县老百姓等的是毛主席的啊。这让他怎么回去交代?
"这...这是朱总司令的题词?"
"对,朱总司令亲笔写的。朱总司令是咱们军队的总司令,给战斗英雄题词最合适。"
冀兴坡更糊涂了:"可是主席为什么不题词呢?"
那负责人说:"毛主席说了,刘胡兰是群众,董存瑞是军人,还是请总司令题更合适。"
冀兴坡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毛主席早就有了考虑,这不是随便决定的。
其实,毛主席这么决定,道理很深。
董存瑞是解放军战士,按规矩应该由军队最高领导人来题词。
朱德是总司令,给军人英雄题词天经地义。
相比之下,刘胡兰是普通农村姑娘,1947年1月12日英勇就义后,毛主席在同年3月就为她题词,这完全恰当。
这种分工不是随意的。
毛主席这么做,实际上是在维护军队系统的权威。
如果绕过朱德直接题词,会让朱总司令在军中的地位受影响,这对军队团结不利。
而且,朱德确实给不少烈士题过词,这已经是传统了。
毛主席的题词对象,多是张思德、白求恩这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
董存瑞作为战斗英雄,由总司令题词更符合惯例。
还有一层考虑:当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种制度还在建立。
毛主席通过这件事,给全党全国做了个示范——怎样正确处理党政军关系,怎样按组织程序办事。
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影响深远。
05
1957年10月18日,朱德总司令题写的"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被正式镶嵌在董存瑞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
那一天,隆化县城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数万名群众自发前来参加纪念碑的揭幕仪式。
当那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全场肃穆,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朱德总司令的这八个字,不仅是对董存瑞英雄精神的最好概括,也成为了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冀兴坡站在纪念碑前,回想起这一年多来的奔波经历,心中感慨万千。
从最初的困惑不解,到后来的恍然大悟,他深深地被毛主席的政治智慧所折服。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这八个字不仅适用于董存瑞,也适用于千千万万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而献身的英雄们。
朱德总司令用他那遒劲有力的笔锋,为这位年轻的战斗英雄写下了最恰当的评价。
在纪念碑落成仪式上,县委书记发表了讲话:"我们要感谢朱德总司令为董存瑞烈士题词,也要感谢毛主席的深谋远虑。
正是通过这件事,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做组织原则,什么叫做制度规范。
一个伟大的领袖,不仅要有雄才大略,更要有严格的组织观念和高尚的政治品格。"
这番话得到了在场群众的热烈掌声。
人们终于完全理解了毛主席当初决定的深刻含义,也更加敬佩这位伟大领袖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