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与秦的空档期(前248年-前231年),从“太原郡”设立到“南阳郡”降秦

 177     |      2025-08-25 00:57:30

公元前248年至公元前231年,这十八年正值中国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末期,是 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夜,也是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从即位到亲政、并开始谋划统一大业的关键时期。

下面是根据史料整理的这段时间内的主要事件、人物和典故。

本文日期采用传统纪年,与现行公历换算后可能存在数月差异。

战国史料记载间或存在出入,本时间线主要依据《史记》等主流记载。

一、 公元前248年

1 秦将蒙骜伐赵置太原郡秦将蒙骜(名将蒙恬的祖父)继续率军攻伐赵国。此年间,他攻克了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及其周边三十七城。值得注意的是,坚固的晋阳城曾两次在智伯、魏韩联军的围攻下屹立不倒,此次终被秦军攻陷。之后,秦国在占领地设立太原郡,以晋阳为郡治。这是“太原”首次作为地区建制名出现,标志着秦国势力进一步向东推进。

二、 公元前247年

1 秦王政即位秦庄襄王(子楚)去世,其子嬴政(时年13岁)继位,即后来的秦始皇。因秦王政年幼,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执掌,嬴政尊其为“仲父”。

2 信陵君合纵败秦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成功组织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合纵攻秦。联军在河外(黄河以南地区)大败秦将蒙骜,并乘胜追击至函谷关。这是战国末期最后一次成功的合纵攻秦行动,信陵君因此威震天下。但秦国利用反间计,使魏安釐王猜忌信陵君,后者后被剥夺兵权,沉溺酒色而死,合纵之势遂瓦解。

三、 公元前246年

1 郑国渠开凿韩国欲消耗秦国国力,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秦国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工程进行中,郑国间谍身份暴露。秦王政欲杀郑国,郑国坦言:“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王认为有理,命其继续修渠。渠成后,引泾水灌溉关中盐碱地四万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此渠后被命名为郑国渠,本为“疲秦”之计,却成“强秦”之助。

2 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秦王政即位初期,吕不韦为相国,权倾朝野。他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汇合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其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即秦王政八年左右),意在为秦帝国提供治国蓝图。

四、 公元前245年

1 赵将廉颇出走赵孝成王卒,子赵悼襄王立。赵王派乐乘代替廉颇为主将,廉颇怒而攻乐乘,后被迫出走魏国大梁。晚年虽赵国有意召回,但因谗言未果,最终卒于楚。一代名将的落幕,极大地削弱了赵国的抗秦力量。

五、 公元前244年

1 秦蒙骜伐韩取城秦将蒙骜继续率军攻打韩国,攻取了韩国十三座城池,进一步削弱了韩国的力量,扩大了秦国的疆域和影响力。

六、 公元前243年

1 魏信陵君无忌卒因遭魏王猜忌而沉湎酒色的信陵君魏无忌去世。这位曾成功组织五国合纵、大败秦军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离世,使魏国失去支柱,也使得东方六国再难有效联合抗秦。

2 赵李牧伐燕赵国名将李牧率军攻打燕国,攻克了燕国的武遂和方城。这表明赵国在经历长平之战的重创后,军事实力有所恢复,但仍需与邻国征战。

七、 公元前242年

1 秦蒙骜伐魏置东郡秦将蒙骜再次率军攻打魏国,攻取了魏国二十座城池。秦国在此设立东郡。东郡的设立使得秦国的国土与齐国接壤,将东方六国南北切断,对山东各国形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为日后统一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八、 公元前241年

1 五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赵、楚、魏、韩、燕五国再次合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合纵抗秦行动。

2 楚迁都寿春楚国为躲避秦国兵锋,将都城从陈(今河南淮阳)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并仍将其命名为“郢”。此举虽暂避一时,但也反映了楚国的颓势。

九、 公元前240年

1 秦将蒙骜卒《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将军骜死。” 这位为秦国攻城略地、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将就此谢幕。

十、 公元前239年

1 长安君成蟜反叛秦王政之弟长安君成蟜率军攻打赵国时,在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反叛。秦军平定叛乱,成蟜逃亡赵国,其在秦国的封地被赐予百姓。此事反映了秦国高层内部的权力斗争。

十一、 公元前238年

1 秦王政加冠亲政与平定嫪毐之乱秦王政至雍城蕲年宫举行加冠礼,正式亲政。长信侯嫪毐(与秦王母赵太后关系密切)趁机发动叛乱。秦王政迅速果断地平定嫪毐之乱,车裂嫪毐,幽禁赵太后。

十二、 公元前237年

1 秦王政罢免吕不韦秦王政借此事件免除吕不韦的相邦职务。至此,秦王政彻底扫清了亲政的内部门障碍,开始全力筹划统一大业。

2 李斯谏逐客秦国下令驱逐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客卿。楚国人李斯时任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他上书秦王,力陈逐客之弊,列举由余、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的巨大贡献,指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秦王政采纳其言,取消逐客令,并重用李斯。

十三、 公元前236年

1 秦将王翦伐赵取城秦将王翦率军攻打赵国,攻克了赵国的阏与、橑阳等九座城池。赵国则派李牧率军攻打燕国,夺取了燕国的武遂和方城。秦赵之间的对抗仍在继续。

十四、 公元前235年

1 吕不韦迁蜀自杀被罢免的吕不韦被迫迁往蜀地,途中饮鸩自尽。这位曾权倾一时、对秦王政早期统治和秦国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商人政治家,其人生以悲剧告终。

十五、 公元前234年

1 秦将桓魋伐赵败于李牧秦将桓魋(又称樊於期)率军攻赵,在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大败赵军,斩首十万。次年(前233年),桓魋再次攻赵,为赵将李牧所败于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桓魋惧罪逃往燕国。

十六、 公元前233年

1 韩公子韩非使秦被害韩国公子韩非,法家集大成者,出使秦国。其同学、秦臣李斯忌惮韩非的才能,恐其被秦王重用而影响自己的地位,于是向秦王进谗言,陷害韩非入狱。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迫使其自杀。韩非虽死,其法治思想却被秦王政采纳,对秦朝制度影响深远。

十七、 公元前232年

1 秦大举伐赵秦国再次大举进攻赵国。赵国名将李牧率军抗击,双方战况激烈。李牧再次成功抵挡住了秦军的攻势。然而,赵国经长平之战后国力已衰,这种胜利难以持久。

2 燕太子丹自秦亡归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因不受秦王礼遇且见秦灭六国之心日显,逃回燕国。此事加剧了燕秦之间的矛盾,为日后“荆轲刺秦王”埋下了伏笔。

十八、 公元前231年

1 韩尽献南阳地于秦秦内史腾(姓氏不详,或称嬴腾)率军攻韩,韩国南阳郡“假守”(代理郡守)腾主动降秦。九月,秦国接收韩南阳地,并任命内史腾为该地代理太守。此为嬴政统一战争中的“第一枪”,秦国获得了进一步进攻韩国和中原的跳板。

2 魏献地于秦魏国迫于秦的军事压力,主动向秦国献出丽邑(或称丽邑)。魏国试图通过献地换取短暂和平,但实则加速了自身的削弱。

这段时期的名人

嬴政(秦始皇):秦国君主,后期亲政,开启统一大业。

吕不韦:秦国相邦,秦始皇初年的权臣,组织编纂《吕氏春秋》,后遭罢黜。

蒙骜:秦国名将,多次率军攻伐三晋,为秦开拓疆土。

信陵君魏无忌:魏国公子,曾成功组织五国合纵攻秦,威名远播。

李牧:赵国名将,战国末期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多次击败秦军。

李斯:楚国入秦的客卿,后成为秦始皇的丞相,贡献巨大。

韩非:韩国公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深受秦王政赏识。

燕太子丹:燕国太子,策划了荆轲刺秦王事件。

重要典故

奇货可居:吕不韦在邯郸见到秦公子异人(子楚)时的评价,后倾力资助其回国即位,自己也因此权倾一时。

郑国渠的“间谍”与“功绩”:初衷是“疲秦”的间谍工程,却阴差阳错成了造福关中、增强秦国国力的伟大水利工程。

李斯谏逐客: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了秦王政驱逐六国人才,留下了“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名言。

韩非入秦被害:法家代表韩非子的悲剧命运,其学说被秦采用,本人却遭同学李斯陷害而死。

希望以上时间线,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段风起云涌、变革在即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