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5战机,仅服役12年就被歼15T顶替,问题到底多大?

 128     |      2025-08-13 06:21:08

咱们海军的航母,辽宁舰和山东舰,最近可真热闹。

央视的报道里看得清楚着呢,全新的歼-15T和歼-15D舰载战斗机,已经开始在甲板上“批量亮相”了。

这俩新伙伴一上去,航母战斗群的整体实力,那绝对是蹭蹭往上涨,特别是掌握天空和压制电子对手的本事,简直是成倍提升。

但这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甲板空间就这么大,新锐来了,那被顶替下来的歼-15“基本型”们,现在和将来该去哪儿呢?

要知道,这批飞机2012年才正式定型服役,到现在满打满算也才12年光景,对一个军用飞机的服役周期来说,正值“壮年”,总不可能现在就退休吧?

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这个话题。

说起歼-15家族的成长,真算得上是咱们海军航空兵自力更生的一个缩影。

时间拨回到2006年,咱们国家开始重启停工的“瓦良格”号续建工程(也就是后来的辽宁舰),舰载机的研制工作也随之紧锣密鼓地展开。

那会儿咱们在这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积累确实还比较初步。

歼-15项目的早期代号还叫歼-11C呢,后来才定为歼-15。

为了尽快拿到一款能上舰的可靠飞机,研制过程中确实参考了苏-33的原型机T-10K-3的一些设计经验和技术。

至于最关键的“眼睛”和“大脑”——雷达和综合航电系统,当时更多是采用了在歼-11B身上已经比较成熟的那套技术。

毕竟先解决有无问题,站稳脚跟是关键。

2009年,歼-15成功首飞,这可是个大日子。

到了2012年,它正好和辽宁舰一同服役。

坦率讲,整个研发周期抓得非常紧,这就导致歼-15“基本型”的综合性能,与差不多同时期成熟的歼-11B(2007年定型)相比,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线,算得上是标准的第四代战斗机的中期技术水平。

它的能力值在当时肯定是够用的,对付类似俄罗斯苏-33、印度海军的米格-29K这些型号,是占上风的。

但要是和当时的美国海军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或者法国空军的“阵风”F3这些更先进的四代半战机相比,确实存在一些看得见的技术差距。

更关键的是,借鉴来的苏-33原型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了不少细节和结构布局上的不够合理之处。

咱们海军航空兵有个很大的优点,特别重视经验总结反馈。

歼-15在航母上日复一日的起降训练、高强度部署任务中,机务维护的兄弟们、航空工程师们摸爬滚打,收集了大量关于维护、检测、使用保障等方面的宝贵数据和改进意见。

正是这些来自一线的实践声音,成了后来歼-15持续改进、不断进化的最大推动力。

厚积薄发,到了2024年,我们终于公开看到了成果:歼-15T和歼-15D。

这是两款脱胎换骨的新飞机。

这歼-15T,那可是正经八百的四代半水准,跟它的“老大哥”基本型比,绝对是鸟枪换炮。

最核心的提升就是换装了全新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这种雷达探测远、看得准、反应快、抗干扰能力强,完全不是老式机械扫描雷达能比的。

配合这先进雷达的,是新一代的综合航电系统,处理信息更快更聪明。

机体上,大量使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显著减轻了重量,结构更强韧。

还有很多咱们看不见的内部细节和外部气动布局,都经过了优化调整,让这飞机飞得更顺畅、维护更方便。

另一个重量级选手是歼-15D,这是专门玩电子对抗的“海空巫师”。

它的定位跟美国海军的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非常相似,负责干扰、压制对手的雷达和通讯系统,为己方机群“撑伞”,甚至是进行电子侦察和攻击。

有趣的是,歼-15系列基于重型战机平台发展(这个底子可比美国的F/A-18系列或者EA-18G这些中型平台大多了),天生就载荷能力强、航程远,干电子战这种需要挂一大堆沉重专用吊舱的活儿,潜力巨大。

现在央视的报道很清晰地表明,辽宁舰和山东舰的飞行甲板上,新锐的歼-15T和歼-15D的数量正在稳步增加,形成批量装备之势。

与此同时,原先那些歼-15基本型的影子,在镜头前出现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这个替换的进程,其实非常合理且必然。

问题也随之浮现:被替换下来的这几十架(国外媒体普遍推测至少有50架,可能接近甚至超过60架)正值壮年的歼-15基本型,让它们继续“赋闲”或者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那可是巨大的浪费啊。

咱们人民海军在装备使用上一向讲究勤俭持家、物尽其用,让这批服役才十几年、平台状态良好的舰载机提前退役,绝对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那么,它们最可能的归宿是哪里呢?

很多人分析,包括很多军迷也普遍认同,这些从航母一线撤下来的歼-15基本型,很可能会经过一次“中年体检”和“技能升级”。

这个升级不会是翻天覆地的改变(成本效益不允许),但可能会对其综合航电进行适度的现代化改进,重点提升训练相关的系统(比如更好地记录飞参数据、模拟对抗环境等),增强飞行的安全性,改善可靠性。

完成这步之后,它们最可能去的地方,就是海军下辖的各个飞行学院,成为训练未来舰载机飞行员的“高级教练机”或者说“伴训机”。

为什么说是好去处?

看看这道理:咱们国家海军“走向深蓝”的战略步伐坚定有力,航母的数量也必然逐步增加(无论是改造升级还是新建下水)。

航母数量一多,对合格舰载机飞行员的需求自然就是水涨船高。

培养一个能驾驭歼-15T/D甚至未来更先进舰载机(比如大家热切期盼的歼-35)的舰载机飞行员,其门槛极高、周期漫长、成本巨大。

飞行学院作为“苗圃”,如果能直接用真正的航母舰载战斗机(即便是上一代的基本型)作为教练平台,那训练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想想看,让学员从一开始就接触真实航母舰载机的座舱布局、飞行操纵特性、起降规范流程、甚至是体验那种重型战机的“脾气”,这对于缩短培养周期、提高训练质量和飞行员上舰后的融入速度,都有着无比巨大的好处。

无论是对飞行专业技能的训练,还是对未来航母环境的适应性培养,这步棋都走得很“丝滑”。

有观点指出,这实际上是借鉴了空军的做法。

央视之前就报道过,空军的多所飞行学院里,已经能看到四代机级别的歼-11B、苏-30MK2的身影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标准的四代战斗机,正在从一线战斗主力行列逐步转移出来,承担起培养下一代鹰群的关键任务。

毕竟,我们的四代半(歼-10C、歼-16、歼-20/歼-35同型教练机及部分早期批次等)乃至五代机(歼-20系列)的规模在迅速扩大,外国智库推测,仅歼-20目前就已列装超过200架,新型舰载五代机歼-35也启动了小批量生产。

海空军正快步迈入以五代机为尖刀、四代半为中坚骨干、老四代机向培训保障体系过渡的新格局。

在这个大背景下,歼-15基本型进入航校训练体系,不仅不是浪费,反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符合战斗力生成规律的必然选择。

这么一想,未来几年,我们很可能在海军的各个航空兵训练基地里,看到这些曾经的“海空飞鲨”(歼-15昵称)换上新身份,继续发挥余热。

它们不再需要面对最险峻的对抗前线,却担当起塑造未来海空利刃的基石角色。

而在战斗序列的最前沿,未来航母的甲板上,将会是更精彩、更具威力的组合:具备隐身能力、信息感知能力超强的歼-35担任突击前锋,技术先进的歼-15T负责制空和对海对地打击,电子“魔术师”歼-15D负责压制战场“迷雾”,加上飞行在空中的“指挥大脑”空警-600舰载预警机。

这样一套体系,其构成、定位和能力,已经毫不掩饰地指向了世界顶尖水平,正全力对标美国航母打击群上的F-35C(五代隐身舰载机)、F/A-18E/F(主力四代半攻击战斗机)、EA-18G(舰载电子战机)和E-2D(先进舰载预警机)这一套成熟的舰载机联队配置。

这种追赶和并行的态势,本身就说明了太多问题。

我们国家军用航空技术装备这二十来年的飞速发展,里面的故事、细节和背后奋斗的艰辛,真的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每一型战机的升级换代,每一次技术难关的突破,都是无数智慧和汗水凝成的结晶。

歼-15家族的演进,就是一个生动的切片。

关于它的现在和未来,咱们今天就先聊到这里,更多的精彩篇章,咱们有机会再接着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