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南海黄岩岛海域的平静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动静打破。
这天,菲律宾方面启动了一场事先策划好的海上行动。他们兵分三路,目标直指黄岩岛——这片中国的固有领土。除了本国海警舰艇,他们还调来了35艘大型渔船作为“前锋”,企图用民用船只制造混乱,为军用舰艇的行动开路。
从部署方式就能看出,菲律宾是蓄谋已久。渔船密集列阵在前,巡逻舰与海警舰在后,一旦逼近岛礁附近,便能借渔船掩护突入中国控制区。这是一场结合心理战与海上机动的挑衅行动。
然而,菲律宾方面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准备。
早在他们船队驶入黄岩岛周边海域之前,中国的海军与海警力量已完成部署。052D型导弹驱逐舰、056型轻型护卫舰,配合几十艘中国渔船,形成一道严密的防御阵线。海上排布密不透风,任何试图突破的船只都必须直面正面的拦截。
随着双方距离不断拉近,空气中的紧张气息逐渐凝固。菲律宾海警舰在渔船掩护下加速逼近,试图在混乱中找到突破口。然而,当他们进入交汇区时,中国海军的动作让现场的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052D驱逐舰直接调整航向,正面迎向菲律宾海警舰的舰首。
撞击发生在瞬间。
金属巨响伴随着海浪的轰鸣在海面上回荡,巨大的冲击力让菲律宾舰体一侧冒起了白烟,警报声随之刺耳响起。目击者称,被撞击的菲舰明显出现了结构受损,速度骤降,船身轻微倾斜。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艘菲律宾巡逻艇在遭到中国海警舰的强行拦截后,犹豫片刻便掉头撤退。面对中国海警紧咬不放的机动压制,这艘巡逻艇显然不敢恋战,迅速退出对峙区。
至于那支由35艘渔船组成的菲方船队,在最初的集结推进中尚显得气势汹汹,但当中国渔船编队迎面压上、以更密集的队列封锁航道后,他们的阵型很快出现松动。几艘船在慌乱中甚至差点与海礁相撞,不得不急忙调整航向。

可以说,这场行动从一开始就已经失去了主动权。
菲律宾方面原本打算用渔船形成“人海战术”,消耗中国的巡逻力量,再由军警舰艇趁隙冲击黄岩岛控制区。可面对中国方面既有的兵力部署与高压反制,这套战术根本没有发挥空间。052D驱逐舰的硬顶撞击,直接击碎了菲舰的心理防线;巡逻舰的机动拦截,则切断了他们的协同配合;中国渔船的整体压阵,更让渔船编队失去冲劲。
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历史文献与航海记录中就有明确记载。这里不仅是中国渔民世代作业的传统海域,也是重要的海上地理支点。国际法上的多项依据,也确认了中国对该岛及其周边海域的主权。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试图以武力或灰色手段改变现状的行动,都将面临坚决的回应。
菲律宾方面这次出动渔船与军舰混编,带有明显的挑衅意味。表面上,他们可以对外宣称这是“正常渔业活动”或“例行巡逻”,但实际行动的航向和阵型早已说明,他们的目标就是黄岩岛。而且,这种混合编队的方式,很容易被用作舆论工具,一旦在现场发生冲突,就能对外塑造所谓的“弱者受害”形象。
然而,现实的海上对抗中,态度与力量缺一不可。
此次中国海军与海警的反应,展现了高度的配合与行动力。从驱逐舰的直接撞击到巡逻舰的拦截封锁,再到渔船编队的外围压迫,每一步都经过精确的战术安排。菲方舰艇在接触后迅速撤退,渔船被驱散,足以说明他们没能突破任何一道防线。
现场传出的画面中,有渔民用高音喇叭发出简短而冷硬的警告,声音在海面上传得很远,压过了海浪的声音。对菲律宾船队来说,这种带着毫不妥协意味的声音,比撞击本身更令人感到压力。
从撞击到全面驱离,整个过程持续时间不长,但足够让菲方清楚地认识到,黄岩岛不是他们能够轻易触碰的区域。
最终,菲方的35艘渔船在慌乱中被驱散,大多数迅速驶离,个别船只甚至因操作不稳差点发生二次事故。受损的海警舰与撤退的巡逻艇,在海面上留下了狼狈的身影。
黄岩岛海面很快恢复平静,但这份平静背后,是一次明确的信号——在涉及中国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事上,没有模糊地带可言。任何试图挑战的举动,都将面对无可回避的回应。
这场对峙的结果,不仅是一次战术上的胜利,更是我国对黄岩岛主权的一次战略层面的宣示。南海的每一寸海域、每一座岛礁,都关乎国家的安全与尊严。这种决心,不会因为任何挑衅而动摇。菲律宾敢来,就要做好被打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