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高层终认:购歼16D,脸面大过现实!

 169     |      2025-08-12 07:06:31

要说这俄乌战场吧,除了枪炮导弹看得见的厮杀,还有个看不见摸不着却要命的地方——电子战。

这地方玩不转,再厉害的飞机坦克,搞不好也就是给对手当靶子的命。

最近俄罗斯《消息报》的一篇报道,算是戳破了自家一个大泡泡:原来,在电子战这现代战争的核心圈子里,俄罗斯军队引以为傲的技术自信,已经掉得差不多了,甚至连底裤都快保不住。

为啥说“底裤不保”?

来看看现实有多骨感。

俄罗斯空天军现在手里真正顶用的专业电子战飞机,掰着指头算,据说也就那么3架!

这个数字一出来,别说懂行的人,就是普通网友也得惊掉下巴。

大家私下里都在传,中国那边的歼-16D电子战飞机,少说也有50架朝上。

这一对比,高下立判啊。

更惨的是,连战场上最基础的那种“打伞遮阳”式的掩护,俄军飞机都觉得成了奢侈品。

他们曾经的王牌,那架叫伊尔-22“伐木机”的电子干扰机,在战场上暴露的问题可不是一点半点。

按俄罗斯专家圈子里流传的说法,它的技术水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光荣岁月”里。

有军事观察人士甚至不留情面地点评,这“伐木机”的真本事,恐怕还比不上中国早在2005年左右捣鼓出来的同类装备。

技术滞后成这样,再面对北约标准的新锐武器系统,比如美国的“爱国者”防空雷达之类,基本上等同于摆设。

纸上谈兵可能不够直观,战场上血淋淋的教训最能说明问题。

记得布良斯克方向的那几次惨重损失吗?

好几架俄军先进的战斗机,比如苏-30、苏-35啥的,莫名其妙就被乌军防空给揍了下来。

后来分析原因,看得人直挠头。

原来这些执行任务的精锐战机,居然是在没有任何电子干扰掩护、也没啥像样空中支援的“裸奔”状态下,一头扎进了乌克兰防空雷达的扫描范围!

这简直是送人头去了。

有分析指出来,根子就出在电子战支援这个“后勤老大难”上。

这“老大难”具体难在哪呢?

首先就是速度不般配。

主力干扰平台伊尔-22“伐木机”,属于那种慢悠悠的老爷机类型,飞的又慢,腿还不长。

而苏-30、苏-35这些前线战斗机呢,都是嗷嗷叫的壮小伙,能打能跑。

结果呢?

一个慢腾腾的老大爷,怎么跟得上一群飞奔的壮小伙?

“伐木机”还在路上吭哧吭哧爬呢,战斗机已经冲到前线进入敌方火力覆盖区了,这时候哪还有什么干扰掩护?

战机就等于完全暴露在乌军的导弹射程里,生存概率自然暴跌。

这种指挥链脱节和装备体系不配套的问题,在瞬息万变的现代战场上,可是要命的短板。

俄罗斯军队在进攻的时候,飞机得靠电子战飞机开路或者“遮罩”敌方视野才能有效突防;

防守的时候,电子干扰更是掩护自己、迷惑敌人的关键手段。

可惜现在的情况是,俄军在这攻防两端上都显得力不从心,处处被动挨打。

眼瞅着自家后院起火,这仗打得越来越憋屈,俄罗斯的军方和那些内行的军事专家们,这次的表现真是让人有点意外。

以往那种“老子天下第一”、“苏式军工宇宙最强”的迷之自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罕见的务实态度。

报道里透露,他们内部现在讨论起解决方案,竟然放下了身段,公开提出要向中国“取经学习”。

更让人惊讶的是,消息称,连直接掏钱采购中国最先进的歼-16D电子战飞机这种选项,都被摆上了台面认真考虑。

这可真是破天荒头一遭,俄罗斯军方最高层居然公开放出话来,对中国在特定军事技术领域有了追赶的心思。

这弯子转得够急的啊!

为啥以前拉不下面子,现在突然这么“谦虚好学”了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俄罗斯过去在战场上也不是没暴露过装备短板,但很多时候可以归咎于西方严厉制裁搞乱了供应链,或者前线指挥官瞎指挥犯了战术错误。

可这次不一样,电子战的全面落后,已经触及了现代战争“怎么玩”的核心逻辑。

现在的仗,电子战场就是看不见的第五维较量。

你能压制住对手的雷达吗?

能让对方导弹找不着北吗?

能掐断他们的通信指挥吗?

甚至能窃听、欺骗他们的信息流吗?

这些电磁频谱领域的争夺,有时候比真刀真枪的碰撞还关键。

俄罗斯这次被扒了个底掉,核心问题不是“操作失误”或者“零件断了”,而是战争模式的深刻变革摆在那,自己却没能跟上。

电子战,成了决定战场生死存亡的“底层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太老旧,上面的应用再花哨也玩不转。

那么,为什么俄国人那么眼巴巴地瞅着中国的歼-16D呢?

原因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因为这正是他们眼下最渴求、也最缺乏的能力范本。

歼-16D是什么来头?

这可是咱们国家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精心打造出来的新一代空中电子战“王牌”,是纯粹的“国货之光”。

自从2021年在航空展上第一次公开露面,立刻就吸引了整个亚太、乃至全球空军圈的高度关注,在电子对抗这个顶级圈子里声名鹊起。

它跟普通战斗机的路子完全不同。

设计师非常聪明,把传统战斗机上用来近身肉搏的机炮给拿掉了,省出的宝贵重量和空间,全都堆砌在专业的电子战设备和内置系统上。

加装了各种功能强大的电子干扰吊舱,肚子里塞满了精密的信号分析和发射设备。

这使它具备了非常突出的专业能力——既能主动给敌人制造麻烦,也能有效防御敌人的电子干扰。

具体来说,它能干些啥?

先发制人的“致盲”打击: 在己方攻击编队进入敌方防空警戒区之前,歼-16D就能凭借先进的系统,对敌方重要的雷达站进行强大的干扰,瞬间就能在对方的雷达屏幕上制造出一片巨大的“黑斑”,这招叫“雷达致盲覆盖”。

简单说,就是先给对方戴上个厚厚的“电磁眼罩”,让它们暂时变成“瞎子”,根本看不到我们的攻击机群飞过来了。

这招是现代空中突防的必备技能,俄军现在就缺这个!

攻击全程的“电磁保护伞”: 当友军飞机开始投弹或者发射导弹攻击目标的时候,歼-16D能够伴随在侧,持续不断地提供强大的电子干扰支援。

它就像一个移动的“能量防护罩”(专业术语叫“电子伞”),有效地干扰、迷惑甚至瘫痪敌方地面防空导弹的制导雷达和高射炮的瞄准雷达,大大降低了敌方防空火力对我方攻击飞机的威胁。

有它在天上“撑着伞”,攻击飞机才能安心干活。

强大的干扰压制能力: 它的厉害之处还在于干扰的“广”、“快”、“狠”。

“广”是指它能覆盖非常广泛的电磁频谱,从低频到高频都能插上一手,不像某些老旧系统只能对付特定频段,适应性极强。

“快”指的是反应速度快,能迅速捕捉、识别并压制敌方新启用的雷达信号,不给对方调整部署的时间。

“狠”是指它的干扰功率大、技术先进,足以有效压制目前国际上主流、特别是北约标准的先进相控阵雷达系统。

这才是现代战场上真正能决定胜负的“隐形利剑”,能量巨大却无形。

这种级别的能力,对现在的俄罗斯军队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的稻草。

电子战飞机数量少得可怜,质量又全面落后,被现实啪啪打脸的他们,想短时间内补齐这块要命的短板,靠自家慢慢研发显然不现实。

所以,无论是直接购买现成的歼-16D,还是想方设法学习其设计理念进行仿制,都被俄罗斯内部视为当前唯一具有现实操作性的“补课”选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短时间内翻身的“捷径”。

更让俄罗斯人看着“眼馋”的是,歼-16D在基础战术性能上,跟他们的主力机种简直是“天作之合”。

它的飞行速度足够快,作战半径(能飞多远)也够大,完全能跟得上俄罗斯现役的苏-30、苏-35等主力战斗机并肩作战。

也就是说,一旦歼-16D被引进或者其技术被吃透转化,它立刻就能和俄军现有的战斗力量无缝衔接,形成“拳头”。

战斗机提供火力输出,电子战机提供“电磁掩护”,攻守兼备。

如果俄罗斯真能把这套组合运作起来,几乎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其空中整体战斗能力,尤其是在高风险空域执行任务的效率和生存率。

想想看,这带来的改变绝对不只是战术层面的小修小补那么简单。

它几乎可以重塑俄罗斯空天军未来的战术思维、指挥流程和作战样式,说是一场深刻的技术革新带来的“战略重构”也不为过。

然而,这种转变对俄罗斯这样一个极重传统、有着强烈“军工血统优越感”的国家来说,内心其实是极其复杂的。

几十年来,俄罗斯一直沉浸在“我是前苏联军事帝国的正统继承者”、“我们的军工体系天下无敌”的自我认知里。

在这种心态下,向西方采购武器是天方夜谭(西方更不会卖给它),而向东方的中国寻求帮助,哪怕是买或者学习,也涉及一个难以下咽的“面子问题”。

在俄乌冲突爆发前,这种事想都不用想。

但如今呢?

这场仗,把俄罗斯结结实实地拖住了。

战场上惨烈的战损数字每天都在更新,宝贵的装备在燃烧,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折损。

持续的作战压力,让前线将士神经紧绷。

所有这些实实在在的压力和代价,让“面子”这个词的分量越来越轻。

在生死存亡的冷酷现实面前,“面子”终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显得有些幼稚和奢侈。

残酷的现实像一盆冷水,浇醒了那些沉醉在昔日荣光中的人。

俄罗斯内部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

据说在军方的技术委员会和一些接近核心的军工专家圈子里,开始出现了一些以往绝对不敢想象的大实话。

一位据称接近俄空天军技术委员会的专家私下里就感慨:“不能不承认,中国在军事科技上的进步,尤其是电子战这个关键领域,最近这十年走得实在是太快了,完全是跨过了好几个台阶那种飞跃。

我们再按自己过去那套按部就班地搞研发,就算埋头苦干十年,也未必能赶上人家现在的水平。

眼下这情况,什么民族情绪、老牌军工的自尊,都放一放吧。

现在真的是到了我们能不能继续在世界上立足、能不能活下去的分水岭了!”

这种语气,这种承认差距、强调务实、甚至带点急迫感的言论,在以前的大俄罗斯语境下绝对是“政治不正确”,说出来可能饭碗都要不保。

但现在,类似的声音不仅在较为开放的军界专家圈里听到,甚至在向来保守的官方背景媒体和严肃的军事学术机构内部,也渐渐不再是什么绝对的禁忌。

这种从上到下集体心态的微妙变化,或许比电子战技术的落后本身,更能反映出这场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的深层冲击。

当大国最后一块引以为傲的“技术自信”基石被现实敲碎,它所引发的震荡和对未来决策的影响,可能才刚刚开始。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