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招2%刑满人员引风波,人社局紧急发声

 114     |      2025-08-09 05:27:39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宣布,其新乡第三家门店将划拨2%的岗位予有犯罪前科人员,此举犹如平地惊雷,瞬间引爆舆论场。许昌市人社局迅速表态,强调企业此举完全合法,刑满释放人员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这不仅仅是胖东来一次特立独行的企业行为,更是一面照妖镜,无情地揭示了长期以来被社会刻意回避的“刑满释放人员就业困境”这一残酷现实。它迫使我们直面一个核心问题:一个自诩文明的社会,究竟该如何为那些“回头客”搭建起重返人间正道的阶梯?

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回归,尤其是其就业问题,远非简单的慈善议题,而是关乎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的战略性命题。数据不会说谎:有稳定工作的刑满释放人员,其再犯率远低于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的无业游民。例如,中国司法部曾有统计,安置帮教工作有效降低了再犯罪率,而就业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然而,现实的骨感在于,这些“回头客”往往身陷社会歧视、技能脱节、信息闭塞的泥沼,求职之路荆棘密布。胖东来此番“招安”,无疑是向这片荒芜之地投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其深远意义已超越了单纯的企业招聘,它向整个社会发出了一道振聋发聩的拷问: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去接纳那些曾经跌倒,如今渴望站起来的人?

胖东来的行动,无疑为“企业社会责任”这个空泛的概念注入了鲜活的血肉。企业,绝非仅仅是逐利的机器,更是社会肌体不可或缺的细胞。当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尚有不及之处,企业的担当便显得尤为珍贵。这种担当,不仅是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敬畏,更是现代文明社会应有的胸襟与气度。提供就业岗位,不仅仅是解决了刑满释放人员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他们久违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这才是釜底抽薪,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再犯罪的利器。君不见,湖北监狱系统推行的“春风行动”,将招聘会直接搬进高墙之内,让企业与临释人员面对面,其就业意向签订率飙升,这不正是“授人以渔”的典范吗?

然而,指望胖东来一己之力解决如此宏大的社会问题,无异于痴人说梦。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困境,需要的是一场全社会范围内的“大合唱”。政府部门必须扮演好“指挥家”的角色,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例如,湖北省人社厅将“余刑两年内的服刑人员”纳入就业创业培训补贴对象,这便是极具操作性的范例。此外,建立全国性的刑满释放人员就业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岗位需求,打破信息壁垒,刻不容缓。司法行政部门则应深化与企业、社会组织的联动,构建“狱内教育+狱外帮扶”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清镇市红枫司法所的“司法所搭台、企业唱戏”模式,通过岗前心理辅导和职业素养培训,为“回头客”们量身定制“回归套餐”,值得全国推广。

至于社会组织,它们是这场“大合唱”中不可或缺的“和声”。其灵活性和专业性,使其能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职业介绍和社区融入服务。“黄丝带帮教”项目,在修复家庭关系、提供就业信息方面屡建奇功,便是明证。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公众心态的转变。我们必须撕下“罪犯”的标签,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接纳这些“回头客”。因为,社会接纳,才是他们真正融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坚固的保障。

构建“再出发”的阶梯,是全社会无法推卸的共同责任。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冰冷规定,更是社会良知的温暖体现。唯有法律的刚性保障、企业的柔性担当、政府的精准支持、社会组织的专业介入,以及公众的理性接纳,五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让那些曾经失足的人,拥有重新融入社会、开启新生的机会。一个真正文明进步的社会,绝不仅仅满足于惩戒罪恶,更应有能力、有担当去点亮迷途者的归途。因为,每一次成功的帮扶,都是对社会安宁最深沉的守护,也是对人性光辉最响亮的赞歌。否则,那些被社会拒之门外的人,最终将成为社会稳定的最大隐患,这笔账,谁来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