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涨40元!G326次高铁调价“静悄悄”,乘客知情权谁来保障?

 116     |      2025-07-29 09:55:15

高铁票价涨40元背后:市场化调价不该让乘客“蒙在鼓里”

“同样的车次,一年半时间票价涨了42.5元,乘车时间还多了近1小时,这合理吗?”最近,武汉乘客徐先生的遭遇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他提供的购票记录显示,厦门北到水家湖站的G326次高铁二等座折后价从528.5元涨到571元,涨幅近一成。更让人无奈的是,当他想通过12306查询历史订单时,却发现系统只能保留30天内的记录,最终靠报销截图才证实了涨价事实。

这不是个例。就在上个月,京哈高铁全线公布票价上调,二等座从595.5元涨到677元,商务座更是突破2300元。这些调价消息像“闷葫芦”一样突然炸开,让不少常坐高铁的乘客直呼“坐不起了”。

一、调价“静悄悄”背后的三重矛盾

铁路部门给出的解释是“市场化票价机制”——根据客流、成本等因素动态调整。但这套听起来合理的逻辑,却和乘客的真实感受撞出了火花。

第一重矛盾:调价透明性缺失。徐先生遇到的查询难题并非偶然,12306系统对历史票价的“健忘症”,让普通乘客根本无法追踪价格变化轨迹。更关键的是,调价前的“问卷调查征求意见”成了“薛定谔的问卷”——有网友调侃:“这问卷是发给空气了吗?我怎么从来没收到过?”这种信息不对称,让调价蒙上了“暗箱操作”的阴影。

第二重矛盾:服务与票价不匹配。高铁票价涨了,可服务体验却没跟上。网友吐槽的“又贵又难吃的盒饭”“永远缺货的静音车厢”“摇晃的座椅”等问题依然存在。就像网友说的:“花高价买的是‘快速’,不是‘快刀宰客’。”

第三重矛盾:法律授权与公众感受的冲突。根据《价格法》,高铁票价确实属于企业自主定价范畴,不需要听证。但这种“合法”操作,在乘客眼里却成了“想涨就涨”的霸王条款。当市场化机制变成“涨价有理”的挡箭牌,企业的社会责任就被抛到了脑后。

二、市场化调价不是“脱缰野马”

铁路部门强调,调价前会综合考虑沿线经济、竞争环境等因素。但从实际效果看,这套机制似乎只学会了“涨价”,没学会“让利”。比如京沪高铁2020年实行浮动票价后,高峰时段票价涨幅达20%,但平峰期的折扣力度却远低于预期。这种“单边市场化”,让乘客成了被动接受涨价的“案板鱼肉”。

更值得深思的是,高铁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其定价权是否该完全交给市场?对比其他国家,日本新干线实行“官民协同定价”,德国铁路公司每年需向议会提交调价报告,而我国高铁调价却几乎成了企业的“独角戏”。这种差异背后,是对公共产品属性的认知偏差。

三、如何让调价机制“阳光化”?

高铁调价不是不能涨,但必须让乘客明明白白买单。以下三个方向或许能破局:

1. 建立票价追溯系统。参考机票“价格日历”模式,在12306首页增设“历史票价查询”功能,让乘客能直观看到票价波动曲线。同时,将调价依据(如成本构成、客流数据)在官网公示,接受公众监督。

2. 创新沟通机制。除了“问卷调查”,可以通过听证会、线上投票等方式扩大公众参与。比如日本铁路公司每三年会组织市民代表参与票价审议,这种“接地气”的做法值得借鉴。

3. 服务与票价同步升级。如果票价上涨,必须配套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增加静音车厢比例、优化餐食选择、改善座椅舒适度,让乘客感受到“一分钱一分货”。

四、乘客的“用脚投票”值得警惕

高铁调价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公众对公共服务信任感的流失。当乘客发现同样的路程,高铁票价已经接近机票折扣价,而舒适度和准点率却不如飞机时,“用脚投票”就成了必然选择。数据显示,2024年高铁客流量同比下降12%,部分线路上座率跌破60%,这或许是市场给铁路部门敲响的警钟。

铁路部门常说“让利于民”,但真正的让利不该是“今天涨明天降”的数字游戏,而是建立在透明沟通和服务升级基础上的长效机制。毕竟,高铁不是普通商品,它承载着亿万百姓的出行刚需。当市场化调价变成“闷声发财”,失去的不仅是乘客的信任,更是作为国家名片的温度。

这场关于高铁票价的讨论,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守护公共服务的初心?或许正如网友所说:“我们不怕涨价,怕的是被当成‘韭菜’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