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16日,主管授衔工作的彭德怀、罗荣桓在拟定授衔名单的时候,考虑都王震将军的履历和对革命的贡献,将他纳入到大将拟授行列,为此,还专门起草了一份报告:《关于元帅、大将、上将问题的报告》。
可是,谁也没想到,当拟定名单最后对外公布的时候,本拟授大将的王震,却成了上将,而与王震相比,明显要逊色稍许的时任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却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这让很多人不能理解。
有人甚至猜测,因为苏联的装甲兵总司令是大将,因此,为了向苏联看齐,我们的装甲兵司令也必须是大将军衔。
事实真是如此吗?
革命路不同
我们先来看看王震和许光达两位将军的革命战争履历。
1922年投身革命的王震,1927年5月入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王震曾领导创建湘赣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六军团政治委员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王震担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兼政委,率部驻扎开垦南泥湾,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后,南泥湾精神,更是名扬全国。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相继担任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军长、第一兵团司令员的王震,成功粉碎了胡宗南部队围剿,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相继担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为解放发展新疆,为铁道兵工作,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和王震的赫赫战功相比,许光达则显得有点逊色。
1925年9月入党的许光达,曾入黄埔军校第5期学习,后历任排长、连长、军参谋长等职。
1932年1月,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差点射中许光达的心脏。由于伤势严重,许光达随即被安排前往苏联接受治疗。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一颗子弹,让许光达因祸得福,幸运地躲过了肃反的劫难。
当许光达从苏联归来的时候,贺龙拍着许光达的肩膀,感慨道:“好你个光达······别人挨一枪是祸,你挨一枪是福。”
从苏联回国后,许光达在延安担任抗大训练部部长,此后很长一段时期,许光达一直在大后方开展教学工作,从未担任一线军事主官,直到1942年,才出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算是和王震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
“山头平衡”
平心而论,进入解放战争时期,许光达的表现还是出色的。
在延清战役中,许光达率部率先攻入清涧城;在宜川战役中,许光达率部全歼国民党守军,一时间,名声大噪。
1949年,许光达出任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
此时,许光达可以说是完全和王震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了,有勇有谋,战功赫赫。
不过,如果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历练与贡献联系到一起,来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估,许光达的不足和逊色就体现得较为明显了。
这一点,不但外人是如此认为,就是许光达本人,也是一样的看法。
因此,当得知自己被拟授大将军衔时,许光达多次找到毛主席和贺龙,一再恳请给自己降衔,言辞至为恳切。
“论贡献,我不如王震同志;论资历,我更比不上萧克同志。”(萧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又高度评价王震道:“和我长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勋卓著,湘鄂赣竖旗,南泥湾垦荒,南下北返,威震敌胆,进军新疆战果辉煌。”
尽管许光达言辞恳切地一再“让衔”,最终,许光达仍然名入大将之列。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1955年授衔时,除了考虑到各自的战功就和自身职务,还讲究一个“山头平衡”。
什么是“山头平衡”?就是指红军的每一支队伍都曾为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因此,在授衔时,各个部队都要有各自的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就是一支支红军队伍的一面面旗帜,如红四方面军的大将代表王树声,老八路的代表陈赓、黄克诚等。
“一面明镜”
对于红二方面军来说,其代表人物是王震还是许光达,就有点意见不一了。
因为贺龙是红二军团的创始人,而红二方面军则是由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红三十二军合编而成,又以红二军团为主干。可是,经过残酷革命战争后,许光达是红二军团仅存的担任过师级干部的人。
在这方面,贺龙的态度就很关键了。
最后,贺龙的意见是,王震是红六军团的,许光达是红二军团的。
1955年的授衔,既要考虑将帅的贡献、资历和级别,也要考虑领导指挥者的意见,因此,作为红二方面军领军人物,贺龙的态度和意见不能不听取。
就这样,许光达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大将人选。
贺龙还对此特意解释说明道,许光达有大革命的经验,有内战的经验,有抗日战争的经验,有解放战争的经验,还有苏联红军的经验,应授予大将。
得知贺龙的意见后,许光达曾先后三次找到贺龙,坚辞大将军衔。
许光达的高风亮节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让毛主席感动敬佩不已,还将其与明大将徐达相提并论道:
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
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又由衷赞叹道:“许光达是一面明镜。”
就这样,贺龙的态度,加上毛主席的拍板,最终大将军衔名定许光达。
结语
得知消息的王震,心情极其平静,没有一句怨言,王震说,干事的人,不争名。
此时,作为新疆开拓者的王震,正埋头热火朝天的新疆建设中,在戈壁滩上建立起数百个农牧团场,彻底改变了亘古荒凉的新疆旧貌。
1993年3月,为新中国建设鞠躬尽瘁一生的王震,在离世前留下遗愿:将自己的骨灰撒在奋斗半生的新疆天山。
不论是大将还是上将,王震都是留在人民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