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那会儿,身边不少人咬牙攒钱买了人生第一辆车。可如今有些人感慨如果当初把钱拿去付房子的首付,现在是不是更轻松?每到年底回家、抢票难、孩子老人团聚的时刻,这个问题总让人纠结。到底是“有辆车方便全家”,还是“早点安个窝省心”?现实远比想象复杂。
时间拨回八年前,那时候在广东打工,一年到头也就过年能见着孩子一面。每次春运抢票,12306刷得眼睛发花,绿皮火车座无虚席,有时还得多掏几百块坐私家拼车才能赶回湖南老家。一想到邻居开着新买的小轿车风风光光进村,不仅省事,还体面,“要不咱也整一台?”成了夫妻俩反复讨论的话题。
攒下点积蓄后,看着手里的十来万,是直接冲房子首付?还是先满足一下多年没实现的“小目标”?两口子选择了考驾照、看车型——大品牌销量榜翻烂,各种资国产比较了一圈,从SUV油耗高,到日系担心被砸,再到美系外观争议大,“跟着销量走不会错”,最后锁定大众朗逸。
刚提新车那阵,新鲜劲十足。春节不用再熬夜抢票,全家出门拜年再也不怕雨雪天堵在路边;周末还能带娃兜风,小城自驾游说走就走。“养台小轿车,也不过就是多花点油钱呗。”彼时对未来支出的估算,大多数都是乐观的。
但日子久了才发现,每年的保险、保养,还有城市停车费、水涨船高的油价,加来一年一两万不是空话。有时间工作忙,一个月只开两三次,下楼看到自家的“僵尸”车辆落满灰尘,不免生出些许懊恼。“这要是当初把钱用来交市区首付,现在可能已经供上自己的小窝。”老婆偶尔这么念叨,让原本坚定的决定开始动摇。
身边朋友分成两派有人觉得哪怕用不上几次,有辆属于自己的代步工具就是底气;有人则盘算近几年房价涨幅和租金压力,“早知道这样,当初真应该先上楼”。专家观点也各有侧重——汽车消费拉动短期幸福感,但长期看资产增值能力明显弱于房地产。如果收入有限且没有刚需通勤场景,把有限资金优先投向住房或许更稳妥。不过对于跨省务工、有老人小孩需要频繁返乡团聚的人来说,一辆可靠的小汽车依然能极大提升生活便利度和家庭凝聚力。
其实类似抉择并非孤例。这几年城市里闲置车辆比例逐渐增加,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超4亿,其中部分中低频使用者正考虑卖或换购新能源。而另中小城市核心地二手房价格普遍坚挺,错过窗口期的人往往难以再轻松入场。不少网友调侃“谁都想既要又要,可钱包只有一个。”
对于普通打工家庭来说,如果现在还在犹豫,是继续存钱等机会入市买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好,还是趁政策宽松阶提前体验汽车生活?建议结自身实际需求评估,比如常驻地点是否交通便利、工作变动频率如何,以及亲属分布情况等。同时可以关注地方购房优惠、新能源补贴等政策变化,把握适自身节奏的重要节点做决策。另外,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应做好后续维护成本与潜在风险预案,例如提前了解停车资源状况、保险费用浮动及二手市场行情等,以免出现资源浪费或资产缩水的问题。
过去八年的经历,其实映射的是无数普通人的选择困境追求即时幸福感还是长远安全感,没有标准答案。当下经济环境变化快,每一次决策都像是一场关于理性与情怀的小型博弈。有多少人在为曾经的“上(汽)”或者“上(楼)”而遗憾,又有哪些新的思路值得参考?
评论区交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