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乒大满贯,退役后能干啥?进教练组,当个领导,或者上上综艺赚点快钱,这路子大家都能想到。
但丁宁,她偏不。
2021年上半年,她跟国家队请了假。那边刘国梁他们都觉得,这可是宝贝,得留住,建议她直接进教练组,一级教练证早就到手了,顺理成章。
结果呢?丁宁摇头了。
再看到她的消息,人已经出现在北大体育硕士的招生名单里。
她不想走国乒给她安排的路子。 这句话,几乎就是丁宁整个职业生涯的缩影。
咱们回想一下,丁宁的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她不像张怡宁,出道就是无敌的大魔王,一路碾压。丁宁这一路,全是坎儿。
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团体赛输球,她成了背锅的那个。2012年伦敦奥运会,决赛打得好好的,裁判盯着她的发球不放,心态直接被判罚搞崩,最后拿到一块憋屈的银牌。
还有伤病,还有新塑料球时代对她弧圈球打法的巨大冲击。哪一样,都足以让一个运动员沉下去。
但她是丁宁。
咱们永远忘不了里约奥运会女单决赛,对手还是那个李晓霞。七局苦战,打到最后一口气。丁宁咬紧牙关,七局大战4比3逆转李晓霞,拿下金牌,成就大满贯的那一刻,她躺在地上,汗水混着泪水,吼出来的那句“为国争光是我的命”,才是对她所有坎坷的最好回应。
她就是这种人,你越觉得她不行了,她越要跟你死磕到底。
2015年苏州世乒赛,决赛打刘诗雯,脚踝严重扭伤,队医都劝她放弃。她愣是拖着一条伤腿,4比3赢了下来。赛后,她是坐着轮椅去领奖的。
这种拼劲,比任何金牌都更能说明问题。
这种“狠劲儿”,从她小时候就看出来了。五岁那年,她妈高凤梅为了不让她在体育馆乱跑,把她塞进了乒乓球班。九岁,家里就敢自费送她去辽宁集训。一个九岁的小丫头,自己背着包到北京什刹海体校,成了队里最小的外地人。
13岁进国家青年队,15岁不到就进了一队。17岁,在城市运动会上一鸣惊人,把郭跃、李晓霞这些名将全给赢了。
她从来就不是被安排的那个,她是自己杀出来的。
所以,当她手握21个世界冠军,包括3个世乒赛女单冠军、3个世界杯女单冠军和1个奥运女单金牌,当她以“全满贯”的身份站在乒坛顶峰时,她想的不是如何守住这份荣耀,而是如何开启下一段人生。
刘国梁后来懂她了,对她说:“真正的乒乓生涯才开始。”
这句话,分量太重了。
2021年开学季,丁宁正式官宣入学北大。没有一点大满贯的架子,穿着北大的红色T恤,背着双肩包,骑着小电驴在校园里穿梭。别人都在追星,她的同学直接把明星追成了同学。
2023年7月,她毕业了,没有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拿着北大的金字招牌去商界或者娱乐圈,而是选择留校,当了一名体育教研部的讲师。
学生们都喊她“丁老师”。
现在,丁宁在北大的日子过得挺稳当。当讲师,一个月两三万块钱的薪水。她在采访里很坦诚,直接说出来了。
她说,够了。
比起那些退役后忙着上综艺“捞金”的,这两个字的分量,千金不换。
她没闲着。除了当老师,还是校团委副书记,带着学生到处交流。更重要的是,她作为运动员代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24年6月,她当选了亚奥理事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开始为更多运动员的福利去奔走。
从国乒的“宁王”,到北大的“丁老师”,再到亚洲体育的管理者。丁宁走的每一步,都出人意料,但又都合情合理。
她用自己的生涯告诉所有人,一个运动员的价值,绝不只在于赛场上的那几块金牌。她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活在别人为你设定好的剧本里。
她用自己的选择,给所有运动员打了个样。 这比她拿下的任何一个冠军,都更值得我们尊敬。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