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外媒:“印度梦”醒了
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加速重构,印度一度被视为“下一个中国”,成为美企“脱钩”中国后的理想替代地。莫迪高举“印度制造”大旗,试图以庞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打造全球制造业新枢纽。然而,短短数年间就撑不住了,莫迪也没料想到外资这么快就会撤离,如今项目烂尾、政策反复的戏码接连上演,让5万亿卢比外资出逃、富士康撤资、通用福特败走……印度的“制造业雄心”为何迅速沦为资本市场的“避雷针”?这场闹剧背后,让“印度梦”醒了!
一、从“接盘侠”到“试错板”:印度制造的速朽轨迹
随着美国对华“脱钩”战略升级,印度敏锐捕捉到“替代中国”的历史机遇。莫迪以“自力更生”为口号,推出“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承诺为半导体、电子、汽车等关键领域提供巨额补贴,同时简化审批流程、开放外资准入。富士康、特斯拉、苹果等巨头纷纷响应,印度似乎正站在制造业崛起的门槛上。
然而,现实很快泼来冷水。2023年,富士康宣布取消在古吉拉特邦的195亿美元半导体投资计划,原因竟是“审批流程僵化、基础设施缺失”;通用汽车关闭运营20年的印度工厂,福特汽车紧随其后,留下未完工的厂房和未兑现的就业承诺;更讽刺的是,印度为保护本土笔记本产业推出的“进口许可证制度”,仅实施两天便因外资强烈反弹而暂停,但已彻底击碎投资者信心。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印度股市外资净流出达5万亿卢比,相当于其外汇储备的1/10。资本用脚投票,宣告印度制造的“黄金时代”尚未开始便已结束。
二、供应链“漏风”:印度制造的致命软肋
印度制造业的崩溃,本质上是供应链能力的全面溃败。尽管拥有14亿人口和庞大内需市场,但印度在基础零部件、工业模组、物流体系等环节严重依赖外部输入,导致“组装经济”难以为继。
以富士康撤资为例,其半导体项目卡壳的直接原因是印度缺乏配套的芯片材料、设备制造能力,而承诺的补贴因审批冗长迟迟无法到位。类似困境在汽车行业同样突出:通用、福特退出前,均因本地供应商无法提供稳定、低成本的零部件,导致生产成本比中国高20%以上。即便强如苹果,也不得不将部分产能从印度迁回中国,以应对iPhone15组装良品率不足50%的尴尬。
更荒诞的是,印度连“基础制造”都难以保障。工业区频繁断电、港口物流延误、道路运输损耗率高达15%,直接推高供应链成本。某国际物流企业负责人曾直言:“在印度建厂,相当于在沙滩上盖高楼——地基永远不稳。”
三、政策“翻烧饼”:营商环境的系统性崩塌
如果说供应链缺陷是慢性病,那么政策反复则是急性毒药。印度政府的“拍脑袋决策”和“运动式改革”,让外资陷入“政策套利”的陷阱。
此前笔记本进口许可证制度便是典型案例。该政策以“保护本土产业”为名突然出台,却未建立任何审批标准或过渡机制,导致戴尔、惠普等企业价值数亿美元的货物滞留港口。尽管政策两天后被叫停,但企业已损失惨重。这种“先试错、后修正”的治理模式,暴露出印度对市场规律的漠视。
类似闹剧在税收、土地政策领域屡见不鲜。此前印度突然修改外资持股规则,导致沃尔玛、亚马逊等电商巨头被迫重组业务;而为了吸引特斯拉建厂,承诺提供“全球最低税率”,但最终因地方利益博弈不了了之。市场的不确定性,让企业不得不将印度视为“高风险试验场”——试错成本由企业承担。
四、印度制造的未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印度制造的困境,本质上是“赶超型发展”与“基础能力”脱节的产物。莫迪试图通过手段复制中国模式,却忽视了工业化所需的底层逻辑:稳定的营商环境、完整的供应链网络、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这些要素无法通过补贴或口号速成。
当前,印度仍有两张底牌:一是庞大的年轻劳动力市场,二是正在崛起的数字经济。若能将政策重心从“吸引巨头”转向“培育中小微企业”,从“补贴组装”转向“投资基础研发”,或许能为制造业找到新支点。但前提是,必须学会敬畏市场规律,停止将外资当作“筹码”。外媒也纷纷表示:“印度梦”该醒了!
综合来看,“印度梦”醒了,如今投资者也已集体清醒。当全球资本重新评估风险收益比时,印度需要的不再是雄心勃勃的口号,而是一场静悄悄的供应链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