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暴雨夜,贵阳地下长城如何顶住压力

 183     |      2025-08-19 22:32:36

暴雨如注的夜晚,贵阳主城区的街道瞬间变成湍急的河流。6月19日凌晨,最大小时雨强逼近100毫米——相当于一小时倒下一整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这场被气象部门称为"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让贵州的地下排水网络迎来最严苛的压力测试。

70人突击队与20台战车的深夜决战

"井盖全部打开!抢险组跟我上!“3月16日晚,云岩区市政工程管理所所长对着对讲机吼出的指令,拉开了贵阳防汛体系的实战序幕。70名穿着反光背心的应急队员带着20台特种车辆,像手术团队般精准扑向23处积水点。揭开井盖加速排水、专人盯守危险区域、清理堵塞的雨水篦子…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在冰雹砸脸的暴雨夜里成为保住城市脉搏的关键。1小时后,当最后一处积水点退去,监控室里响起掌声——这场闪电战背后,是贵州独创的"防汛责任人实名制”,每个易涝点都有专属"管家"随时待命。

地下迷宫里的科技武装

在贵阳南明区的地下通道里,藏着排水系统的"最强大脑"。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工作人员能实时看到下拉槽积水的厘米级变化,就像给城市血管装了CT扫描仪。今年投入使用的这套系统,融合了气象局的暴雨预测、交通局的实时路况,甚至能模拟不同雨量下的排水效果。当6月那场暴雨来袭时,平台提前2小时触发红色预警,让排水泵站进入"战备状态"。省住建厅工程师打了个比方:“以前防汛靠经验,现在靠算法。”

88个县城的防洪密码

贵州人治水有套"组合拳":山腰建水库拦洪、城中铺管道疏浚、低洼处设蓄水池暂存。全省建成的43个城市防洪工程,在这次暴雨中成了"减压阀"。在清镇市,新改造的排水管道直径从0.8米扩大到1.5米,相当于把吸管换成了奶茶粗管。而更隐蔽的创新在社区——花溪区的海绵公园地下藏着3万立方米的蓄水空间,暴雨时能吞下整个足球场深的积水。

暴雨经济学:一分钟值千万

防汛办的计算器上跳动着残酷的数字:城区积水每多退1分钟,就可能损失17万元。今年省住建厅的"早春行动"很有预见性——春节刚过就完成88个县排水管道的"肠胃镜检查"。工作人员调侃说:"清淤就像掏耳屎,积多了就聋(涝)了。"这种未雨绸缪换来实在效益:观山湖区某商圈在6月暴雨中免于内涝,保住了当天3800万元的营业额。

凌晨三点,暴雨暂歇。市政抢险车仍在街头巡逻,车灯扫过恢复畅通的下水道口。这些直径不过半米的圆孔,此刻成了城市呼吸的生命线。正如防汛老兵说的:"排水管里流的不是水,是老百姓的安心。"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贵州的地下长城仍在进化——从抗洪到驯洪,从人防到智防,这场关乎千万人安全的考试永远没有满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