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又去听健康讲座了?那药真有那么神?”“人家说了,吃了保健品,腰不酸腿不疼!”一边是儿女苦口婆心劝阻,一边是老人信誓旦旦地相信。可谁曾想,这些看似温情的场景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让人防不胜防的骗局。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而涉及老年人的诈骗案件也连年攀升。这些专盯老人下手的圈套,到底有哪些门道?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说说那些60岁以后千万别碰的地方。
第一个坑:保健品推销现场,“专家”变身忽悠王
张阿姨今年刚退休,每天早上广场舞跳完,总有人拉她去参加“健康讲座”。一进屋,热情小伙子递茶倒水,还有穿白大褂自称教授的人在台上侃侃而谈:“这个胶囊啊,不但能降三高,还能治关节炎!”更离谱的是,有时候还限时抢购、赠送鸡蛋——弄得阿姨心动不已。可这些所谓神奇产品,多半只是普通食品或“三无”产品罢了。据民政部白皮书披露,仅2024年因购买假冒保健品被骗金额超50亿元(国家统计局核准)。花钱买安心结果买来烦恼,这种亏,可不能再吃第二次。
第二个坑:免费领赠品,“羊毛党”最后成“韭菜”
社区门口常见这样的广告:“免费送鸡蛋、米面油,只要来现场听会儿课。”李伯为了省点生活费,经常跑这种活动。一开始确实拿到几斤鸡蛋,可接下来就被带进会场洗脑推销,不知怎么就交了几千块押金,还被承诺返现。等他回过味儿,人家早跑路没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话一点都没错。据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在所有涉老诈骗案中,以赠品为诱饵占比高达32%。贪图小便宜反而吃大亏,这教训值得每个人警醒。
第三个坑:低价旅游团,“99元游全国”,你敢信?
隔壁王叔前阵子报了个99元三日游,本想着出去散散心。不料到了目的地才发现,全程强制购物、不买东西导游脸色立马变冷。有同行的大姐甚至因为拒绝消费,被晾在车外几个小时。这类低价团往往靠购物返点盈利,有时还暗藏传销风险。数据显示,仅2024年度,全国查处涉旅欺诈案件超2万起,其中受害者六成以上为中老年群体(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市场安全报告》)。出门玩本该开心,却沦为套路收割机,这样的旅行谁还敢报名?
第四个坑:金融理财推介点,高收益=高风险
最近几年P2P暴雷、非法集资新闻屡见报端。不少业务员专挑老人下手,用“稳赚不赔”“养老理财”等字眼蛊惑人心。一开始返利很快到账,让人以为捡到宝;可时间一长,对方卷款消失,只剩下一纸空合同和满腔悔恨。《中国银发经济观察》指出,65%以上非法集资受害者都是中老年群体,人均损失超过8万元。“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这句话不是吓唬,是血淋淋的数据摆在那里。
第五个坑:“专家义诊”“健康讲座”,“恐吓式营销”骗钱又伤身
赵奶奶原本身体不错,自从参加一次免费体检后,就被告知血管堵塞80%,必须用某仪器治疗,否则后果严重。在销售员软磨硬泡下,她贷款买回价值数万元仪器。然而用了一段时间,并无明显效果,再找当初卖货的人,对方早换电话号走人。这类打着义诊旗号行骗的不法分子层出不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调研显示,此类案例近五年来增长率达18%。遇到身体问题还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