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补贴计划
引言
1971年到1980年,金价像坐火箭一样从35美元飙到850美元。如今,这一幕似乎在2024年再度上演,金价突破3500美元/盎司大关。眼下“黄金+”概念热度不减,但这轮牛市到底还能走多远?背后推手究竟是谁?
正文
最近几年,全球金融市场风云变幻,“避险资产”的话题总是绕不开黄金。但这一次的行情,不只是价格上的狂飙,更是国际秩序和投资逻辑的一次大洗牌。大家都说买点黄金压箱底,但真相远比想象复杂。
先来看数据:自1971年以来,金价的长期表现其实很扎实——50多年下来,平均每年涨幅8%左右;过去20年更是跑出10.2%的年化收益率;近十年来这个数字又提升到了13.6%。2024年前半年人民币计价的涨幅高达24%,让不少人直呼“踏空”。但别忘了,每次历史新高之后,总有人被套牢——错过时机、短线追涨杀跌,这种痛苦可不是新鲜事。
那么,这一轮上涨到底靠什么驱动?以往影响金价最重要的是实际利率(也就是剔除通胀后的利息回报)。理论上讲,美联储加息、实际利率走高时,大伙更愿意把钱放银行吃利息,自然就没人捧场没分红的黄金了。但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这条规律有点失灵:即便美国加息步步紧逼,金价还是一路向北。这背后,一方面是各国央行拼命买入实物黄金,对冲地缘风险;另一方面则因为美债避险属性遭遇挑战,美国信用评级接连被三大机构下调,让全球资金开始寻找替代品。
再看看国际局势,美国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加征关税搅动全球贸易水面,美债吸引力下降。不少国家对美债心存疑虑,比如俄罗斯海外资产被冻结以后,不少央行干脆增持实体黄金防身。这股潮流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官方和民间双双提高了对贵金属配置比例。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曾总结理想财富储备要具备三点:“能跨境转移、不依赖单一货币体系、隐私性强。”而现实中,大宗商品里只有贵金属基本符合这些条件。他建议普通投资者在资产组合中配10%—15%的黄金,以此抵御极端风险。从国内外实践看,日本日兴资管产品将20%仓位给了贵金属,道富·桥水全天候ETF也有14%配置,而阿塞拜疆主权基金甚至超过28%。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流行起“黄金+”理念,即通过多元化组合,把5%-30%的资金分配给包括ETF、实物等不同形式的贵金属产品。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类似创新产品,有些养老FOF甚至专门设立了独立板块跟踪相关指数。这种策略优势明显:既降低波动,又平滑整体收益曲线,还帮普通人省去了择时难题,让专业团队来打理,比自己瞎猜靠谱得多。
不过,说到这里还得提醒一句,并非所有时候都适合满仓押注。有个常见误区就是“一提通胀就买资源股”,但实际上很多周期性资源类股票与通胀关联并不稳定,而且受供需变化影响巨大。而真正能穿越周期且具备稀缺性的标的是实物型贵金属,比如标准化金币或大型ETF,它们抗风险能力更强,也便于流动变现。此外,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上游矿业公司虽然享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红利,但成本压力和环保政策限制同样会蚕食利润,中游冶炼及加工环节盈利弹性有限,下游珠宝消费虽稳健,却容易受到经济景气波动拖累。因此,将目光锁定在纯粹金融属性较强的大宗商品本身,比盲目追逐上下游企业股票更加稳妥。
具体操作建议方面,有三招值得参考:
1. 适当分散持仓结构,把5%-15%的总资产通过ETF、公募FOF或者银行理财等方式布局于含有一定比例(如5-10%)贵金属成分的“混合型”产品。
2. 利用定投法规避短期波动,无论市场涨跌,每月固定投入小额资金,用时间拉平成本,提高获胜概率。
3. 避免孤注一掷或重仓单类品种,可结合部分优质固收与蓝筹权益形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