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华国锋访日回国,三个星期后为何有第二次访日?原因感人

 196     |      2025-08-03 05:35:18

二战落幕之后,中日两国关系陷入低谷,这段冰封期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光。直至70年代,两国民间交流才逐步回暖,然而在官方层面,建立外交关系的进程依旧谨慎而审慎。

直至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我国外交迎来了新的转机。自此,中日两国领导人便不遗余力地寻求促进双边友好交往,展开了诸多尝试。

日本亲中派阵营中,前外相兼首相大平正芳堪称典型代表。在积极促成中日关系回暖、全力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他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与努力。

1980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及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盛情邀请,于5月27日抵达日本,开始了为期六天的国事访问。

华老作为继邓公之后,新中国第二位踏上日本国土的领导人。

6月1日,华国锋圆满结束友好访问,乘坐专机踏上归途,此举标志着此次访日之行暂告一段落。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仅仅三周之后,他因一则从日本传来的不幸消息,再度踏上了飞往日本的旅程。

一国元首在短时间内接连两次造访同一国度,在外交领域实属罕见之举。

消息一经传扬,日本民众竟无丝毫惊讶之色,反而在华国锋先生再度莅临之际,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深知,华老此行并非出于外交考量,而是怀着对一位“好朋友”的深切缅怀之情。

原来,日本时任首相的大平正芳不幸于6月12日离世。仅仅两周前,身患重疾的他仍坚强地接待了来访的华国锋同志,并在华老返国之际,疲惫不堪的大平正芳终因劳累过度而倒下。

闻悉此讯,华老立即以一种谦逊的姿态赶赴日本,参加了悼念仪式。在庄严肃穆的葬礼上,华老向那位助力中日关系步入正轨的先行者深深地鞠了一躬,以此表达对他过往贡献的诚挚感激。

尽管大平正芳身为日本政治家,他却与中国保持着深厚的渊源。

他诞生于一个贫瘠的农家,父亲虽无高深学历,却对汉文化情有独钟,自学了古典文史与书法。在父亲的熏陶与教诲下,大平正芳自幼便精通汉语,其汉文成绩与日语水平相若。商科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日本中央财政部门,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1939年,他肩负使命,踏上了前往张家口的征程,这是他首次踏入这片辽阔的中国大地。然而,映入眼帘的满目疮痍景象,不禁让他心中充满了震惊与失望。

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他供职的部门肩负着制定与实施对华政策的重任,换言之,他亲历了日军对中国人民所施加的深重伤害。

大平正芳于斯地驻足两载,在归国前夕,他已洞悉日本不可避免之败局。

日本战败投降以来,政界对于侵华历史的描述始终模糊不清,对其罪行承认的态度也显得模糊而缺乏诚意。深受侵略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难以接受这种回避罪行、忽视历史的姿态。

民间纠纷尚未平息,官方间的交流亦显得冷淡,这种紧张且严峻的两国关系持续了许久。日本政府领导人鲜少来访我国,我国亦对日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直至六十年代末,中日关系的破冰之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尽管美苏两大阵营间的“冷战”仍旧激烈对抗,但裂痕已悄然显现,第三世界的力量却日渐崭露头角。

为了争取更广泛的拥护,美国主动推行了“均势外交”策略。尤其是尼克松总统上台后,他多次努力寻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善双边关系。

自70年代伊始,我国对外交策略进行了相应调整。尽管中美之间存有诸多分歧,毛主席与周总理仍对美国政府寻求高层对话的意愿给予了积极回应,表达了与美方共同破解僵局的意愿。于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事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外交关系发展的重要契机。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偕同夫人抵达北京机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热烈欢迎。

双方热情握手,这一刻的历史性破冰被众多相机捕捉,见证了中美结束长达二十余年的隔阂,并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秉持的大国风范以及对和平友好发展的坚定追求。

作为美国支持的得力助手,日本紧随其后,现任日本外相的大平正芳始终致力于推动中日两国恢复外交关系。

他运用自身的影响力,力促时任首相田中角荣调整对华政策。在深化“经济外交”合作的同时,他积极推动两国间的贸易往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政治层面的交流,以期最终解决中日之间的各项问题。

田中角荣采纳了他的提议,在尼克松总统访华结束后,于1972年9月踏上我国土地,开启了中日关系的历史性破冰之旅。迎接他的,正是周总理亲自接见。

双方就双边邦交、印支事务以及中日关系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磋商,并于9月29日展开了旨在确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谈判。然而,在提及侵华历史的关键时刻,田中角荣仅以一句轻描淡写的“道歉”带过,却再次刺痛了中国人民的敏感情感。

他表示:“对于日本过往对中国人民造成的诸多困扰,我深感歉意。”

周总理语气庄重地指出,一句“添了麻烦”根本无法抚平日本侵华战争中所夺取的一千多万同胞的生命,亦无法消弭我国所承受的深重创痛。

这句话太轻了。

总理质疑对方意图何在,谈判气氛渐趋紧张,大有陷入僵局之势。在此关键时刻,大平正芳挺身而出,巧妙地化解了尴尬局面。他以日本外相的身份,主动发表意见:

中日两国均坚称其政府不愿妥协。就个人立场而言,他赞同我国观点,那场惨烈的战争无疑是日本对中华的侵略。然而,鉴于日本已与美国结为同盟,诸多事宜都需权衡考虑。若我们一味跟随中方节奏,恐怕只能带着遗憾黯然离去。

他的迅速回应有效缓解了谈判的紧张氛围。紧接着,大平正芳在《中日建交联合声明》中加入了“深感责任、深刻反省”的表述,这标志着日本高级领导人首次公开承认对中国造成的重大伤害。

他乃寥寥无几的领导人中,敢于坦率直面日本过往所犯罪行的少数派之一。

该日本政治家,以其较为严谨的举止而闻名,于1974年第二次踏足中国大地,亲自抵达北京,并与我国正式签署了一项至关重要的航空合作协议;到了1978年,邓小平先生访问日本之际,他展现出极大的热忱与细致入微的照顾,全程陪伴,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

1979年,彼时已执掌日本首相之职的他,毅然决然地三次踏上访华之旅,这亦成为他此生在中国的最后一次造访。年届六十九岁高龄,他竭尽全力,旨在深化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日下。然而,即便在1980年5月华国锋同志访问日本之际,他仍勉力支撑,几乎全程陪同华老参观工厂、高校以及名胜古迹。这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交流,更在此次会面中,他与华老就亚太及中东地区的局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大平正芳在促进两国友好关系方面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正因如此,华老在听闻他不幸病逝的消息后,毅然决然选择再次访问日本,以出席他的葬礼。此举既合乎情理,亦符合道义。

作为我国的领导人,华国锋同志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竟然两次踏上日本国土,这实属罕见。日本媒体对他的到访给予了广泛的报道,而广大民众也因华老先生深情厚谊的体现而感动至深,纷纷热泪盈眶。

华老的这一行为,不仅向世界展现了其温文尔雅的风范,更彰显了中国人民骨子中根深蒂固的和平情怀以及对文明社会的向往与坚定承诺!